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1篇
  免费   2668篇
  国内免费   4310篇
测绘学   581篇
大气科学   3450篇
地球物理   2344篇
地质学   7503篇
海洋学   1329篇
天文学   178篇
综合类   629篇
自然地理   163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436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641篇
  2018年   588篇
  2017年   554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624篇
  2014年   798篇
  2013年   832篇
  2012年   821篇
  2011年   749篇
  2010年   681篇
  2009年   848篇
  2008年   767篇
  2007年   842篇
  2006年   867篇
  2005年   720篇
  2004年   624篇
  2003年   586篇
  2002年   525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446篇
  1999年   382篇
  1998年   354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289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71.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1)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2)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1986年以前,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0.11±0.01)Bq/cm2及(0.37±0.01)Bq/cm2],而7Be的散落相近.这说明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存在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972.
“华北型”煤田岩溶水害及防治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型”煤田的开采普遍受到煤层底板岩溶承压水的威胁,近年来,煤田岩溶水害的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认为岩溶裂隙水网络是发生突水的物质基础,隔水层的岩石水学性质及厚度是突水的制约因素,断裂构造是突水的关键因素,采矿活动是突水的诱发因素;在水害防治方面,采用疏水降压、注浆改造、帷幕截流等技术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本文旨在介绍水害现状,分析探讨治理对策,为治理煤田水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3.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   总被引:47,自引:13,他引:47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矿年龄:一是是加里东期(相当于加里东造山晚期);二是晚华力西-印支期(处于该造山旋回晚期)。前期为性地中地壳顶部-上地壳底部的金矿化,后期则形成于较浅层次(1.2-5.7km)的金矿体侵位自区域北部向南部,矿床元素组合由Au-As向Au-Sb转化,金矿成矿年龄由老变新,成矿深度相应变浅。研究认为,与碰撞有关的热事件以及逐步升高地热增温率,驱动被加热的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流体沿碰撞带和大型剪切等长距离地迁移、活动,并淋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流体。在进入到矿床或矿体构造后,由于构造性质转换,物理化学条件亦随之改变,含金流体沉淀,形成金矿体。这些金矿形成于造山晚期,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空间、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74.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9,他引:69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01,20(1):31-39
“极化”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附属式的“轴—辐”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以及高速运输网络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结果表明,我国大陆航空客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产生了以三个一级枢纽为核心的“轴—辐”系统,即北京、广州和上海系统,以及两个相对独立的次级系统——乌鲁木齐和昆明系统;航空客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绝大部分客流发生的距离在2400km之内;超大城市是航空客流的集聚地,以其为枢纽的航空网络的合理组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975.
杨定国 《山地学报》2001,19(4):344-348
森林采伐向来是甘孜州经济的重大支柱,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58.63%(1997年)。天然林禁伐影响巨大而广泛,既使经济产出与财政收入锐减,又导致一系列相关 产业萎缩,劳动就业压力增大,研究指出,选择新经济增长点与生长点产业大力加以培育发展迫在眉睫。其中,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绿色产品与绿色食品发展以及天然药物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流通产业等应是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976.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玉祥 《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77.
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是台湾地区至今单项投资和规模最大的公共工程。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融资模式。当局的意图在于,适应岛上西线铁路客运不断增长的需求,追赶国际上铁路运输技术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同时扩大内需市场,激活重心所在的西部走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地域配置布局高速铁路运输生产力,要求区域有发达的经济、客运量大的市际高速客运和铁路客货分流任务、新线沿路网已形成的既有铁路线方向修筑等背景条件。有别于一般陆运线路。台湾在具备这些背景条件下规划建设高铁。它在背景时机条件的选择、技术适用性的论证,以及新融资模式的采用各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本文的分析论证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铁路运输新发展的案例。  相似文献   
978.
The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has resulted in new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since the 1980s. A concept of urban erosion and its impacts on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ose loose silt and earth piles formed by urban construction can be eroded seriously: Under stormy rain, the amount of sediment from steep man-dumped slope is 10.8-12.2 times that of from uncovered slope land;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s with the wind tunnel also shows that the damage to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dry loess can cause serious soil erosion by wind in some cities of the region. Even if in the urban built-up area, there are many loose sandy soil, mud and silt, which are washed into rivers by city’s ground flow in the rainy season. So, anthropogenically induced soil erosion has made soil erosion more serious around the urban areas. And the urban eroded environment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ragility, complexity, seasonality and quick variability. Urban areas witness a quick economic growth and have mo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n rural areas, which brings more intensive changes of environments during a short period of time or adds some new elements to the erosion system. Therefore erosion has experienced more intensive impact by human activities. So, the possibl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erosion environment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or planning to exploit natural resources or to develop urban areas i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979.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eans that the lakes are in the stage of their maximum areas. As the paleo lake shorelin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lake bas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lake areas during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ay be inferred by the last highest lake shorelines. They are several, even tens times larger than that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ens of lakes on the Plateau, most dating data fell into the range of 40-25 ka BP, some lasted to 20 ka BP. It was corresponded to the stage 3 of marine isotope and interstitial of last glaciation. The occurrence of maximum areas of lakes marked the very humid period on the Plateau and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at period.  相似文献   
980.
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104,自引:10,他引:104  
杜军 《地理学报》2001,56(6):682-690
利用西藏1961-2000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0年高原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四季和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尤其是秋、冬季;高原上普遍存在气温非对称变化现象,以Tmax、Tmin显著上升,但Tmin上升幅度大于Tmax为主要类型。Tmax上升主要表现在夏季,增暖以冬季最为明显,气温日较差降夏季外均显著减小。在各纬度带上均表现为升温,春、秋季升温最大,冬季次之。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升温强。近40年来西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以0.26℃/10a的增长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气温的增长率。20世纪60年代多异常偏冷年,90年代多异常偏暖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