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2篇
  免费   822篇
  国内免费   1066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756篇
地球物理   1296篇
地质学   1640篇
海洋学   98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83篇
自然地理   289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91.
《岩土力学》2013,(4):973
2013年8月10-12日,哈尔滨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煤炭学会承办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单位:煤炭开采动力灾害973项目(2010CB226800)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东北分会  相似文献   
992.
轨道尺度东亚夏季风的动力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求太阳辐射和高纬地区温度对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理,用动力反演的方法建立了东亚夏季风的动力方程,为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轨道尺度上得到如下结论:东亚夏季风是由南极温度和太阳辐射量共同驱动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太阳辐射是驱动东亚夏季风的最重要驱动力,驱动贡献至少达到67.57%,南极温度次之,其驱动贡献达到21.58%,格陵兰温度对东亚夏季风的驱动不起作用;太阳辐射量的增加,会驱使东亚夏季风增强;南极温度存在一个阈值,在阈值两侧,对东亚夏季风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东亚夏季风对太阳辐射驱动的响应,还部分地依赖于季风强度的背景值.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提供的ERA-Interim 0.125°×0.125°再分析资料,通过对2012年5月21~23日和2013年5月26~29日南疆西部两次暴雨过程中等熵面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到暴雨过程中的动力热力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南疆西部暴雨过程是在中亚低涡系统影响下,高、中、低空急流耦合并叠加地形强迫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中亚低涡前部中高层向东输送的冷空气翻山后下沉,与低层南疆盆地东部向西输送的冷空气汇合抬升,与中层暖空气交汇,同时上升运动加强促使水汽辐合凝结,是降水的重要原因,短时强降水时冷空气强度弱于暖空气,持续性降水时反之。中低层等熵面位涡与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94.
夏季强沙尘暴内部热力动力特征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岳平  牛生杰  张强  沈建国 《中国沙漠》2008,28(3):509-513
根据对流体在热低压条件下激发强沙尘暴的机理,并应用Rennó和Ingersoll于1996年提出的热机自然对流理论,对2004年7月12日甘肃省酒泉基准站发生的强沙尘暴内部动力热力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发生前的一小时大气底层处于干热状态,垂直方向巨大的温度梯度有利于干对流发展。②激发强沙尘暴的对流体的切向旋转速度和垂直运动速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沙尘暴的强弱。③利用酒泉站探空资料计算出的沙尘暴对流体的最大切向旋转速度为11.4 m·s-1,垂直运动速度为14.0 m·s-1;地面沙尘暴观测系统记录的平均环境风速仅为5.5 m·s-1,瞬间最大风速只9.3 m·s-1。  相似文献   
995.
应用多种动力气候模式降尺度解释应用技术,经过2004~2008年的回算检验和2009年以来的业务应用,结果表明其对重庆市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MOS和PP两大类方法中,分别用逐步回归、相似离度和最短距离相似等建模方法,用车比雪夫多项式,涡度,动态区域,EOF和R方程等5种不同构建因子方案得出的预测结果Ps评分(中国气象局预测业务定量评分标准)显示,重庆市动力气候模式解释应用方法的预测能力超过了中国气象局的目标考核要求(降水≥60%,温度≥65%)。月降水量预测最佳方案是PP-回归-涡度和PP-回归-区域,月气温预测最佳方案是MOS-回归-涡度和MOS-回归-车氏。降水和气温预测效果最好月和最差月平均Ps评分差值分别达到14.5%和21.8%,表明预测效果存在明显的月际差异。由2006年3月个例分析可见,降尺度解释应用技术对月尺度气温降水正负距平空间分布形态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发展和经济腾飞必须有大量金属矿产资源的支撑,在共享世界资源的同时,其根本出路在于立足本土.因此提出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金属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新理念.通过对国内外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发展的概况分析和研究提出:①金属矿产资源的集聚和分布受控于地壳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深层动力过程;②在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型和超大型矿床;③必须充分发挥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效能,并进行综合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997.
黏弹性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同伦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介质的动态时域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作为反演的依据,对黏弹性双相介质的材料参数进行了反分析研究.根据附加条件,并考虑到由于测量误差和测量数据的不充分造成的反演问题的不适定性,将黏弹性双相介质的参数反演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泛函的极小值问题,然后应用大范围收敛的同伦方法求出使泛函极小的根作为反问题的解.最后,以二维半空间黏弹性双相介质模型为例进行了数值反演分析,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参数的反演过程中目标函数稳定收敛,且具有一定的抗“噪声”干扰性能;与利用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反演的结果相比,利用位移信息反演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998.
无限弹性介质中隧道内爆炸动力响应的解析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广运  高盟  冯世进 《地震工程学报》2008,30(2):124-127,144
基于圆柱形薄壳结构理论,建立爆炸荷载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采用积分变换法求得Fourier变换域内爆炸荷栽作用下隧道位移场的积分表达式.结合具体算例,采用离散Fourier逆变换的数值计算方法,给出了爆心处隧道位移时程曲线、最大正应力时程曲线及某一时刻隧道位移幅值和最大正应力在x方向的变化曲线.其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相一致,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在混凝土中加入高阻尼掺料,从而有效地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自身的阻尼比,这是从材料角度出发的一种新的结构振动控制方法。本文利用聚合物的高阻尼特性和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在普通钢筋混凝土柱中掺加一定数量的苯丙乳液和改性的硅粉,制作了3组单层两榀混凝土框架;然后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定了框架结构的阻尼比和频率等动力特性;并且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地震动下高阻尼混凝土框架的相对位移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硅粉和苯丙乳液的加入均可以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前后的阻尼比,分别提高52.4%、82.3%和27.5%、42.5%;改性硅粉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前后的刚度,分别提高5%和15%~50%;虽然苯丙乳液的加入降低了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初始刚度,大约降低17%,但却提高了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后的残余刚度,提高大约10%~20%。改性硅粉和苯丙乳液的加入对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减振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两阶段稳定图的随机子空间识别结构模态参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振动的结构健康监测的前提是从振动测试信号中提取结构模态参数。随机子空间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线性系统辨识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环境激励的结构响应信号中提取结构模态参数。在随机子空间识别方法中,确定系统的阶数是该方法的关键工作,稳定图方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确定系统阶次的方法。但是随机子空间方法容易产生虚假模态,这也是随机子空间方法的一个主要缺陷。因此针对于这一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稳定图的随机子空间识别结构模态参数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在现场采集的结构的输出信号进行分段,将各段信号用随机子空间结合稳定图进行识别,然后将所有各段所识别的模态参数再一次用稳定图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构的模态参数。最后用一三跨连续梁的数值模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