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2篇
  免费   298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测绘学   183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368篇
地质学   798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分辨率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探测隐伏断裂实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探测了福建某火电厂场址内的隐伏断裂。结果表明断裂显示清楚,为一走向NE40~55°,上断点埋深为11 m和31 m,断距2~4 m的正断层,为工程避让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2.
103.
A hydrodynamic model is employed to derive the magnitude of on-shelf fluxes through a shelf-break canyon for a wide range of canyon sizes and ambient oceanic conditions. Predicted canyon-upwelling fluxes are of the order of 0.05–0.1 Sv (1 Sv=1 million m3/s), being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greater than upslope fluxes in the bottom Ekman layer on the ambient continental slope. On the basis of ∼150 simulations conducted, a bulk formula of upwelling flux in a submarine canyon is derived. For typical conditions, the upwelling flux varies quadratically with forcing strength (speed of incident flow), linearly with canyon depth, and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buoyancy frequency of the density stratification inside the canyon. Other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stratification above shelf-break depth and bottom friction are found to have minor influences on the resultant canyon-upwelling flux.  相似文献   
104.
BP神经网络识别塔北低阻油气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贺铎华 《物探与化探》2002,26(2):122-125
简要介绍了塔北低阻油气层岩性剖面、低阻油气层地球物理测井曲线特征,分析了塔北地区低阻油气储层成因,重点论述BP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油气层、油水同层、水层和干层的方法原理。识别实例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识别低阻油(气)、水层的结果与实际相符,明显地提高了测井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05.
1 INTRODUCTIONFor the pmpose of river restoration of the river Isar in the city area of Munich several inveshgationswere cAned out at the InshtUte for Hydrosciences, German Armed Forces University Munich. The calculation ofwater level for the differnt planned variants were realized by a 2d mathematical model. Although thesesimulahons were a very helpfol basis for fuIther planing, a physical model wa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investigate detalled problems.The main interest was focussed …  相似文献   
106.
1 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long-term sustained use of reservoirs has been addressed because areservoir is very much considered to be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Morris and Fan, l998). Technically,many options for reservoir sedAnentation control can be utlized to pursu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water resources. In general, reduction of incoming sedimen yields from watersheds is often emPloyedin conjunction with hydraulic methods such as flushing or density currnt vot…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家自然地图集Internet版的设计和研制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包括系统的概念设计、系统开发中的WebGIS技术和策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色,以及系统维护和更新方案等。本系统从概念设计来看分为服务器端软件模块、浏览器端软件模块、国家自然地图集数据库支持等几个部分。系统开发中采取的WebGIS技术和策略有:兼顾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综合型WebGIS策略,基于Java Applet的 WebGIS浏览器开发技术,基于Map Object(MO)的WebGIS服务器开发技术等3个方面。在系统的主要功能特色方面,本文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科学有序的内容结构、清晰精练并带导航的界面、富有特色的信息查询功能、多重表达的地图可视化效果、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和制图功能。在系统维护和更新方案上,本文从网络技术、数据更新、功能开发3个方面介绍了计划,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8.
三水导电模型系基于岩石的导电路径是由自由流体水、微孔隙水和粘土束缚水并联而成的理论。利用其对塔北地区的部分低阻储层进行了解释。与传统的导电模型相比 ,新的三水导电模型极大地改善了测井识别低阻油气层的能力 ,提高了含水饱和度的计算精度。该模型不但适合于通常的砂泥岩地层电阻率解释并且能很好地描述低阻储层的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9.
新一轮二滩电站库区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二滩电站库区遥感调查是在我国前20年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基础上的一次革新。本文介绍了革新方法的数据源、工作平台、技术流程、及人机交互与自动分类相结合的遥感解译方法,并对获得的工作区滑坡、泥石流的数量、分布、特性及它们的环境背景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0.
云南个旧南部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研和大量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数学地质中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对样品和变量进行分类划分和成因解释。首先,将样品和元素进行综合计算,按第一、二因子轴作出样品-元素因子平面图,在图上划分四个象限,按象限进行分类,探讨其样品-元素分类规律。其次,按象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各因子轴所代表的元素共生组成规律和成矿期次。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第一因子轴(F1)所代表的Sn、Cu、Pb、Cu、Zn、Au、Ag等元素为主成矿元素组合和主成矿期次,而其它因子轴所代表的Mo、W、Bi、Be等元素为次成矿元素组合和次成矿期次。成矿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驱动力的作用下,与花岗岩侵入有关。成矿溶液除来自深源以外,还与周围基性岩体(脉)和围岩密切相关,矿液实质是一种混合矿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充填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有利 的地层层位中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