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2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769篇
测绘学   758篇
大气科学   1815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340篇
自然地理   60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从平台GIS到跨平台互操作GIS的发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跨平台互操作GIS的基本概念、主要关键技术和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该技术在我国的进展  相似文献   
72.
基于特征的非平面GIS-T数据模型在中心服务范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网络具有极强的空间性与时序性。交通系统运用现代化的空间分析工具来提高对它的管理以及工作效率,是城市建设、交通建设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GIS-T专门为交通网络问题而设计,运用了专门的交通建模手段,在技术上加强了几何空间网络概念及线的叠置,并有一套以动态分段为代表的专门技术,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辅助城市交通管理与规划的有效技术手段,特别是与其它高新技术,如:GPS、无线通讯、Internet、虚拟显示等进行有机结合后,能为建立广泛的实时数字交通信息用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3.
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 (MLS)的体系结构 ,介绍了适于MLS的GIS应用服务器和信息设备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技术 ,给出了GeoSurf的WAP和J2ME的两种解决方案 ,并阐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4.
通过对侯马近14a酸雨观测资料分析,发现侯马出现酸雨的概率较大,强度较强,时间变化特征明显,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5.
根据河南省棉花播种面积权重,选出安阳、新乡、商丘、周口和南阳5个代表站,利用棉花产量与棉花生育期间5个代表站旬平均光照、温度、降水的相关系数,确定7个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提出了考虑7个关键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棉花单产丰歉评估指标。应用该评估指标对1980~2004年棉花单产的丰歉进行检验,与实况一致的达84%,产量与评估指标相关系数达0.71以上,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76.
This paper tracks the changing rol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thought. In doing so,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rol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planning enterprise being undertaken. The definition of the planning problem, the kinds of knowledge used in planning practice, and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context are th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the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offered to the public. The paper therefore contributes to thinking about how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by showing that it can only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decision-making context in which it is embedded. Specifically, it makes little sense to evalu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erms that are not shared by the planning model itself  相似文献   
77.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常见传染病。近年来,中国HFMD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疾病疫情也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虽已有不少相关研究,但对于探测其时空异质性及量化潜在影响因子解释力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采用地理探测器及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对2009-2013年京津唐地区HFMD发病率的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并量化各影响因子及其两两交互作用对HFMD发病率的解释力。结果表明:① HFMD的相对风险存在时间异质性,其发病风险在春夏季(5-7月)达到峰值,而冬季(12-次年2月)发病风险最低;② HFMD的相对风险存在空间异质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HFMD发病率较高;③ 影响HFMD发病率时间异质性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平均温度、累积降水、相对湿度,解释力分别为0.38,0.27,0.13,且交互作用都大于独自影响的作用,如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平均温度和降水,平均温度和风速两两交互的解释力分别为0.43, 0.40, 0.42。通过研究京津唐地区HFMD发病率的时空异质性以及影响因子的量化状况,为本地区HFM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禹铭 《地理科学》2019,39(8):1302-1311
以东北三省3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城乡协调的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等方法探讨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城乡协调的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东北三省城乡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趋于减弱。不同地区城乡协调水平变化各异。研究期内,大连市和锦州市一直处于高水平城乡协调状态,朝阳市长期处于低水平城乡协调状态。鹤岗市和七台河市城乡协调度位次上升最明显,哈尔滨市和辽源市城乡协调度位次下降最显著。从空间格局来看,中级城乡协调区增多且向北移动,初级城乡协调区减少且向中部集中,“南北高,中间低”的城乡协调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城乡协调的冷热点均不断收缩,空间极化效应趋于减弱。城镇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促进东北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化并未显著促进东北城乡协调发展且与城乡协调发展负相关,农业现代化经营对城乡协调发展有正向作用,交通因素在近些年的促进作用逐渐凸显,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对东北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
李萌  王传胜  张雪飞 《地理研究》2019,38(10):2447-2457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以往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区划分的指标及其区域导向的系统梳理,在进一步明晰国土空间规划中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指向的基础上,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关于“三区三线”自下而上试划的要求,探讨了水源涵养重要性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及其评价的改进方法。选取中国典型喀斯特区域六盘水市作为研究案例区,分别用环保部2015版与2017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中的模型法、NPP法以及本研究提出的改进方法,对六盘水市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试划。对比三种方法的划定结果可以看出,改进方法因评价数据精度的提高减少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方法的区域损失,提高了区域判别的精准性,可望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In high elevation cold reg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fer from glacier meltwater ero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hydrological components. The Zhadang glacier is a typical valley‐type glacier in the Nyainqentanglha Mounta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make frequent and long period records of meltwater runoff and sediment processes in the very high elevation and isolated regions, an automatic system was installed near the glacier snout (5400 m a.s.l) in August 2013, to measure the transient discharge and sediment processes at 5‐min interval, which is shorter than the time span for the water flow to traverse the catchment from the farthest end to the watershed outlet. Diurnal variations of discharg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were recorded at high frequency for the Zhadang glacier, before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SSL) was computed. Hourly SSC varied from the range of 0.2 kg/m3 to 0.5 kg/m3 (at 8:00–9:00) to the range of 2.0 kg/m3 to 4.0 kg/m3 (at 17:00–18:00). The daily SSL was 32.24 t during the intense ablation period. Hourly SSC wa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discharge (r = 0.885**, n = 18, p < 0.01). A digit‐eight hysteresis loop was observed for the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glacier area. Air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fluence discharge, and then result in the sediment varia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responses of suspended sediment delivery processes with a high frequency data in the high elevation cold region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