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44篇
地球物理   368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We investigated time dependent piezomagnetic fields due to volcanic sources embedded in a viscoelastic, homogeneous half-space. Especially in volcanic areas, the presence of inhomogeneous materials and high temperatures produce a lower effective viscosity of the Earth's crust that calls for considering an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medium. Piezomagnetic properties are carried by grains of titano-magnetite, which occupy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ordinary rock volume and are supposed to be elastic, while the non-magnetic surrounding matrix is assumed to be viscoelastic. From all the possible rheological models, we investigated two cases in which the bulk modulus is purely elastic and the shear modulus relaxes as: (i) a Maxwell solid and (ii) a standard linear solid (SLS). We applied th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to the analytical elastic solutions for pressurized spherical sources and dislocation sourc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time dependent piezomagnetic fields in a viscoelastic medium. The piezomagnetic field completely vanishes after the relaxation process for a Maxwell rheology, whereas it is found to decrease over time and reach some finite offset value for a SLS rheology. These different behaviours provide helpful hi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piezomagnetic anomalies in volcanic regions.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过去通过磁异常条带对比分析南海扩张年龄的研究很多,但是所依赖的资料有限.本文对南海海盆高密度大批量磁异常测量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实现了平面2D磁异常数据的带通滤波处理,消除了短波长噪音和由深部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磁源体引起的长波长背景信息,因此突出了海底扩张所引起的磁异常条带.利用CK95地磁倒转模型和Talwani磁异常正演方法,对南海东部和西南次海盆内的重点磁异常测线进行了正演分析.通过对不同测线之间、不同海盆之间以及同一条测线中的正演磁异常与实测磁异常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南海东部次海盆的扩张年龄为32~16.5 Ma;西南次海盆可能的扩张年龄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可能为42~33 Ma或者24~16 Ma.不同的时间模型所依赖的扩张速率的变化情况不同,全扩张速率随时间变化明显,但主要在40~80 km/Ma之间.单纯根据目前的磁异常资料很难确定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之间的扩张次序.单期次扩张模式很难解释中南断裂两侧的构造物理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主要受控于其基底岩石成分、岩石磁化率、岩浆活动、扩张速率以及深部物质冷却磁化的影响,基底深度的变化也对观测磁异常的强度有所影响.相对地,大部分扩张后玄武岩海山的存在对观测的磁异常的影响不明显,针对目前磁异常解释中不可避免的多解性问题,需要运用其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譬如大洋钻探和深拖高分辨率磁异常测量等,来实现对南海不同次海盆扩张年龄的精确估计.我们目前的工作是通向对深拖高分辨率磁异常、船测和航测磁异常、以及卫星磁异常综合解释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95.
前冬南半球环状模对春季华南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菲  李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11):3542-3557
利用相关、合成、奇异值分解等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前冬(12—2月)南半球环状模(SAM)对春季(3—5月)中国华南降水的可能影响及其机理.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前冬南半球环状模与春季华南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即前冬SAM偏强(弱),对应春季华南降水偏少(多).为了探讨这种南半球中高纬信号影响滞后一个季节的华南降水的物理机制,需要考虑下垫面海洋的桥梁作用.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当前冬SAM偏强时,南半球中高纬海洋的潜热释放受到海表风速影响发生变化,导致30°S—45°S海温偏高, 45°S—70°S海温偏低,并且异常的海温信号可以持续到次年春季.这种前冬SAM偏强时的春季海温异常信号,对应着春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且强度偏弱,西北太平洋上盛行异常气旋式环流,华南地区上空对流层低层有异常东北风和风场辐散,西南水汽输送较常年减弱,为春季降水偏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前冬SAM偏弱时,南半球中高纬的海温异常及其引起的华南区域大气环流异常相反,有利于华南降水偏多.利用CAM3进行海温敏感性试验,也证明了上述南半球中高纬海温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模拟结果表明,SAM偏强时的海温异常,对应着华南上空对流层低层的东北风异常、风场辐散、以及下沉运动,不利于华南降水生成;SAM偏弱时的海温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相反,有利于华南降水增多,验证了资料诊断的结论.综上,在前冬SAM影响春季华南降水的过程中,体现了海气耦合桥的作用,即:海洋储存了冬季SAM的异常信号并在春季释放,通过影响春季大气环流,进一步影响华南春季降水.因此,前冬SAM为华南春季降水预测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前期信号.  相似文献   
996.
2009年2月福州乌鸦嘴泉水氡与该泉流量同时出现异常。为此观测人员进行了多次相关检查,在排除了观测人员、观测仪器以及该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干扰因素后,认为此次乌鸦嘴泉异常可能是受到位于该泉西南方向的鼓楼老年公寓内工地施工的影响,并对该异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7.
陈立德  付虹 《内陆地震》2010,24(4):289-297
汶川8.0级地震前兆异常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短临异常台站和台项数与孟连地震相比少近一半。短临阶段汶川地震异常台项增多时间出现在短临阶段早期,孟连、丽江地震出现在晚期。汶川中期异常多数开始于震前2~3年,异常台项数为11,50%以上测值出现巨大变化,孟连中期异常开始于震前1~2年,异常台项数多达20,约30%台项于震前0.5~1年测值出现巨大变化。汶川震中及附近地下水宏观异常始于震前3年并断续延至震前1个月,2%的面积内宏观异常占全省总数的30~50%,绝对数少、相对数多。邢台、唐山、海城及松潘等地震宏观异常出现在震前2~3个月至发震当天,且数量多、强度大,汶川与其他强震前兆共同点是,中短期阶段均有一定数量测值呈现巨大变化的异常出现。  相似文献   
998.
安徽省数字化地电阻率干扰与短临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安徽省数字化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常见的干扰因素,并尝试整理和研究了台站周边显著地震前数字化地电阻率的短临异常及形态特征,对未来利用数字化地电阻率数据捕捉地震短临异常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西涝口金矿区累计提交金资源量5 t多,已发现矿脉矿体主要集中在荆山群地层与鹊山岩体的南接触带附近。该文通过对荆山群地层与鹊山岩体北部开展研究,分析北接触带激电异常,认为北接触带激电异常可能是由金盲矿体引起,成矿条件好,成矿潜力大,应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000.
汶川Ms8.0地震前电离层VTEC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基GPS观测资料反演的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本文考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在考察过程中,以前10天的VTEC均值和伴随的2倍标准偏差作为参考来识别电离层异常.最终的考察分析结果表明:(1)VTEC的异常增加出现在5月3日和5月9日,而VTEC的异常减小出现在4月29日和5月6日;(2)所有这4天的电离层VTEC异常持续时间均超过了4 h,且异常自东向西漂移;(3)相对于电离层的非扰动状态,在5次电离层异常的峰值时刻,震中附近VTEC增加或减小超过30%的空间区域沿经、纬向分别超过了4000 km和1500 km.鉴于地震期间的日-地空间环境和电离层VTEC异常特征,我们认为,5月3日下午和5月9日的VTEC正异常可能是本次汶川地震的电离层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