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57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71.
青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地形和沉积物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青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的地形特征、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总体看来,沿海岸粒度较粗,为砂、粉砂质砂等,向海深处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趋势,海深处的沉积物主要为砂—粉砂—黏土,局部为粉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和黏土质砂。灵山岛周围,沉积物粒度较粗。胶州湾口内外为一海底深槽,水深流急,冲刷强烈,沉积物粒度非常粗,主要为粗砂、中砂,局部有基岩出露。深槽南北两侧各有一条突出海底的砂脊,平行于深槽延伸方向砂脊由中砂组成,混有少量黏土,北侧砂脊表面呈不规则起伏,南侧砂脊表面则较为平整。胶州湾内沉积物粒度总体较细,主要为粉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及砂—粉砂—黏土等。根据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特征,可把青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的沉积划分为4个沉积区:胶州湾口及滨岸现代沉积区、北部浅海沉积区、南部浅海沉积区和残留—残余沉积区。  相似文献   
172.
青岛前海沉积物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5年在研究区所获取的23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量以及水动力等有关资料,对青岛前海的动力作用和物质运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动力作用下,青岛前海可区分出5种沉积类型;从胶州湾口到东部的拦门沙坝外侧,为一套以退潮流为主体的泛平原沉积体;潮流侧向运移结果形成潮道两侧的(南北)沙脊;沿岸各海湾海滩中部和沿岸波基面附近则是波浪作用的含砾砂质沉积体。本区的动力作用主要是潮流和波浪,潮流主要对纵向和侧向滚动旋转的物质运移起作用,波浪和局部沿岸流则对沿岸各海湾沙滩提供物质并对沉积物分选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3.
1988年5月在青岛沿海潮间带采集了海水、沉积物、海 藻和一些常见的底栖动物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u含量。结果表明:海水中Cu含 量低于一类海水标准,说明该海域海水Cu污染不明显;与国内外一些海域比较,沉积物Cu含 量较低;海藻中海头红、鸭毛藻和异管藻Cu含量较高,Cu含量较低的是石花菜、裙带菜和海 膜;底栖动物Cu含量排序为:贻贝>褶牡蛎>短滨螺。底栖动物对Cu的富集能力远大于海藻, 两者富集系数相差近10倍。  相似文献   
174.
以胶州湾及青岛近海为研究区域,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DMSP,分为溶解态DMSPd和颗粒态DMSPp)在微表层与次表层中的浓度以及它们在微表层中的富集行为。结果表明,DMS、DMSPd和DMSPp在微表层中的浓度高于次表层,它们在微表层中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17、1.84和1.51。研究发现,DMS及DMSPp浓度与叶绿素a(Chl-a)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它们的周日变化与Chl-a并不完全同步。DMS/Chl-a和DMSPp/Chl-a的比值在次表层和微表层分别为4.35、13.47mmol/g和3.99、15.88mmol/g。胶州湾及青岛近海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干扰严重,使本海域DMS含量较高,从而贡献出较大的DMS海-气通量。  相似文献   
175.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青岛潮间带布设了显浪咀、太平角和石老人3个断面,进行了为期1 a(2006年8月~2007年11月)的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青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中红藻种类最多,其次是褐藻,绿藻最少.2. 群落中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出中、低潮带均大于高潮带;在水平分布上无明显差异.3. 底栖藻类群落优势种无季节性变化,第一优势种为孔石莼.4. 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43种,其中红藻门22属24种,占55.8%;褐藻门9属11种,占25.6%;绿藻门6属8种,占18.6%.  相似文献   
176.
基于水环境的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旅游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8年8月到10月对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了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水质状况,对其旅游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内的水质情况良好,符合其作为海水浴场的水质标准,但是海水浴场内的游客活动对海水浴场水质的改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7.
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区域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期,城区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愈发显现。同时城区内大片旧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影响着城市化能否顺利实施,为了破解这一城市发展难题,青岛市国土部门创新思路,探索实施新的城中村土地征用(收)办法,全方位保障被拆迁群众的利益,推动了城市化的顺利实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8.
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旅游主线大平岚附近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导致崂山风景区南线道路全线封闭,崩落巨石上方的残留危岩体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治理。为使原有景观石得以保护,又不致于形成新的视觉污染,利用人造景观石在崂山风景区大平岚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该方案投资少、工期短、效果好,既消除了崩塌地质灾害隐患,使原有景观石得到了保护,又未形成新的视觉污染,为人造景观石在风景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9.
总结了后奥运时期奥运设施综合利用的经验教训,简介了2008年青岛奥帆赛奥运会场馆建设项目;逐一分析了青岛奥运工程单体建筑的后续功能,提出了奥运会后开发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80.
GEOPHYSICS     
正20140634 Cao Lingmin(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and Environment,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Xu Yi Finite Difference Tomography of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in Tengchong,Yunnan Province(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ISSN0001-5733,CN11-2074/P,56(4),2013,p.1159-1167,6illus.,35refs.,with English abstr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