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45篇
  免费   4615篇
  国内免费   8310篇
测绘学   735篇
大气科学   5518篇
地球物理   4344篇
地质学   12717篇
海洋学   8219篇
天文学   5369篇
综合类   1629篇
自然地理   5439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1004篇
  2021年   1067篇
  2020年   1157篇
  2019年   1365篇
  2018年   1183篇
  2017年   1235篇
  2016年   1251篇
  2015年   1310篇
  2014年   1927篇
  2013年   2025篇
  2012年   1911篇
  2011年   2129篇
  2010年   1819篇
  2009年   2539篇
  2008年   2359篇
  2007年   2399篇
  2006年   2199篇
  2005年   1978篇
  2004年   1785篇
  2003年   1595篇
  2002年   1430篇
  2001年   1159篇
  2000年   1111篇
  1999年   1005篇
  1998年   781篇
  1997年   638篇
  1996年   585篇
  1995年   463篇
  1994年   445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265篇
  1991年   221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6篇
  1954年   8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王可丽  吴国雄  江灏  刘平 《气象学报》2002,60(2):173-180
文中首先利用NCEP 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 ,分析了南亚夏季风的时空特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强、弱夏季风年 ,继而利用ISCCP C2、ERBE S4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状况及其在海、陆差异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 ,南亚夏季风强或弱 ,其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有明显的差异。在强 (弱 )南亚夏季风的前期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相对少 (多 )云区 ,其云量变化不仅表明了此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出现的海、陆之间云量分布的“跷跷板”现象 ,进一步改变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且 ,在强南亚夏季风年 ,这种热力差异不但开始得早 ,而且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大 ,从而对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湿位涡守恒条件下西南涡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禾  邓北胜  吴洪 《气象学报》2002,60(3):343-351
运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 (HIRLAM)模拟了一次中国西南地区在多种活跃天气系统影响下 ,西南涡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压、地形等多种尺度与不同高低空环流形势配合以及在湿位涡守恒条件下对流发展时 ,潜热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对中尺度涡旋和强对流发生发展的作用 ,探讨了西南涡和局地降水增强与消亡的成因与理论 ,并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笛卡儿坐标系的双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周海光  张沛源 《气象学报》2002,60(5):585-593
文中研究了笛卡尔坐标系下双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 ,提出了包括雷达原始资料的预处理 ,空间插值以及可靠性检验的新方法 ,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可信度和精确度。使用模拟的双多普勒雷达体扫资料进行了反演试验 ,结果表明 :本文的方法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风场的三维结构 ,可以用于真实风场的反演。  相似文献   
994.
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9,自引:23,他引:19  
运用双向嵌套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对1998年7月上旬西北区东部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暴雨过程,对这次暴雨过程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也作出了较成功的模拟;大尺度及积云对流尺度的凝结潜热在降水过程中是一个主要因子,潜热释放将加热中高层大气,促使高层大气辐散,低层辐合,垂直运动加强,导致较大的降水;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大气水汽含量的多寡直接对本次暴雨产生影响,并为这次暴雨提供了水汽源;地面水汽和感热的垂直输送为暴雨的发生发展补充了能量。  相似文献   
995.
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暴的环流动力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5,他引:14  
王可丽  江灏  吴虹 《高原气象》2002,21(3):303-308
通过对2001年春季中国北方5次沙尘暴的高度场,涡度场,散度场和风场的分析,研究了沙尘暴强盛期的环流动力结构。结果表明,在5次沙尘暴强盛期有相似的环流动力结构特征。在沙尘暴强盛期的高度场上,蒙古国有深厚的低值系统,乌拉尔高压发展,其间的强气压梯度是沙尘暴的动力源;低值系统有正涡度中心支持,外围是负涡度区,其间有强涡度梯度带;低值中心伴随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易于发生近地面大风和上升气流,有利于地面起沙上扬,形成沙尘暴,大风区与强涡度梯度带一致,强风带切变形成的涡度输送有利于加强低值系统,进而增强风场。  相似文献   
996.
台风活动对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利用一个浅水模式,实施了6组时间积分为4-5个模式日的试验,研究了台风对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可以使高压中心位置西移,强度增加。据此讨论了台风活动和西北地区东部干旱之间统计联系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97.
颠簸是航空气上重要预告内容之一,历史上由于颠簸引起的飞行事故及征候占有一定的比例,颠簸预报也是气象预报的难点,颠簸对飞行的影响至关重要,轻则引起航行中的飞机摆动偏航,重则造成飞机解体,近年来随着太原机场卫星广播传真数值预报产品的使用,我们也在逐步尝试使用数值产品分析颠簸,使颠簸的预报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8.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东部25°N以北28个站1880-1999年夏季季降水序列,用旋转复经验正交函数(RCEOF)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百年干湿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夏季降水空间变率大值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江南、华北、西南及东北。除西南外的5个关键区大体上反映了从6月到8月夏季雨带自南向北椎进所滞留的地区。旋转空间位相分布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东北的旱涝异常主要表现为驻波振动特征;而淮河流域、华北、西南地区显示出降水异常信号具有部分的行波特征。尤其第4空间模显示出旱涝异常信号从东北南部可沿着黄淮下游传到长江下游地区。对于近百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于湿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华北及东北四个地区都存在20-2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地区都存在准60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东北地区主要表现出36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淮河流域存在明显的70-80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华北地区存在的11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恰好与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相一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包括次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及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9.
In this paper,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wind and wave buoy measurements and wind and wave model forecasts obtained during a two-year period (1999-2001) is presented with reference to four characteristic near-shore sites of the Aegean Sea. The measurements are a main product of the "POSEIDON" system aiming at th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the state of the Greek seas, operated by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Marine Research (NCMR). Although the two-year period is rather short for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local wind and wave climate, yet the obtained results, presented herein for the first time, reveal some interesting features of the corresponding wave and wind characteristic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easurements and the forecast results are also performed at the locations under consideration. It is found that (i) wind speeds obtained from the POSEIDON weather forecasting system are, in general, in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ments, except for high wind speeds which are systematically underestimated, (ii) the WAM model can successfully follow the monthly and over year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wind and wave characteristics, but face significant problems for efficient sea-state forecasting. Finally,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wind/wave climate for the entire Aegean Sea as obtained from the models is presented by mean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 annual wind and sea-state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000.
Two cases of on-ice and off-ice air flow characterizing the opposite weather situations over the ice-edge zone in the northern Baltic Sea are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aircraft observations, and modelled using atwo-dimensional mesoscale model. The stable boundary layer (SBL) during theon-ice flow exhibited little thermal modification, but a low-level jet (LLJ) was generated at the 250-m high top of the SBL. In the model, the LLJ was associated with inertial oscillations in space, while the baroclinicity explained the shape of the wind profile well above the SBL. Although the observed LLJ was most pronounced over the ice, the modelling suggests that it was not generated by the ice edge but by the coastline some 400 km upwind of the ice edge, where a much more drastic change in the thermal stratification and surface roughness took place. The generation, maintenance, and strength of the LLJ we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urbulent mixing in the SBL. In the case of the off-ice flow,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air ma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both over the ice and open sea were reasonably well modelled. Sensitivity runs suggested that it was essential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subgrid-scale leads, a forest in the archipelago (which was crossed by the air flow), and water vapour condensationinto ice crystals. The heat flux from leads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heatbudget of the CBL, and the observed growth of the CBL was partly due to theeffective mixing over the rough and relatively warm fo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