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6篇
  免费   1811篇
  国内免费   1158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816篇
地球物理   3139篇
地质学   1311篇
海洋学   1246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41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9篇
  1965年   12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川西地区台阵环境噪声瑞利波相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30,自引:1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26°N~32°N,100°E~105°E)布设了由29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观测台阵.利用该密集台阵29°N以北156个台站2007年1~12月份的地震环境噪声记录和互相关技术,我们得到了所有台站对的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和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进一步反演得到了观测台阵下方2~35 s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分布图像.本文结果表明,观测台阵覆盖的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短周期(2~8 s)相速度分布与地表构造特征相吻合,作为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边界断裂,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对上述三个地块上地壳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前陆低速特征表明相应区域存在较厚的(约10 km)沉积盖层;(2)中周期(12~18 s)相速度分布表明,川滇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中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横向变化,并形成了尺度不同且高、低速相间的分块结构,而四川盆地中地壳整体上已经表现出相对高速;(3)长周期(25~35 s)相速度分布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特别是川滇地块中下地壳表现为广泛的明显低速异常,意味着它们的中下地壳相对软弱,而四川盆地的中下地壳呈现整体性的相对高速,意味着四川盆地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并且以汶川地震的震中为界,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显示了北段为高速异常,南段为低速异常的分段特征.  相似文献   
992.
瞬变电磁虚拟波场的三维曲面延拓成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瞬变电磁场扩散方程与波动方程间存在的数学对应形式,将已知瞬变电磁场数据转换为虚拟波场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克希霍夫积分法将所转换的波场从地面向地下反向延拓的方法.在延拓的数值计算中,为提高计算效率,采用三维边界元技术,把边界积分分解为诸三角单元积分的积分之和, 建立了曲面延拓方程式;通过地面测点的波场值,求出地下某一点的波场值,实现了地表为曲面的向下延拓成像计算.通过对理论模型计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证明了该方法可以增强瞬变电磁法识别地下电性分界面的能力,使瞬变电磁法对地下目标体的三维精细探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93.
Since the Earth outer core is liquid, the shear waves that are generated by a large earthquake and traveling to the core (ScS) will totally reflect with strong seismic energy.  相似文献   
994.
The wave cres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design of both fixed and floating marine structures. Wave crest height is a dominant parameter in assessing the likelihood of wave-in-deck impact and resultant severe damage. Many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for wave crest heights have been proposed, but there is a lack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m.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 better new nonlinear wave crest height distribution model.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wave crest height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tokes’ wave theory, an approximate nonlinear wave crest-height distribution formula with simple parameters is derived. Two sets of measured data are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various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s of wave crests obtained from nonlinear wave models and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is given in detail. The new crest-height distribution model agrees well with observations. Also, the new theoretical distribution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other methods cited in this paper and has a greater range of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95.
吴志坚  车爱兰  马巍  冯少孔  石航 《岩土力学》2010,31(Z2):335-341
多年冻土地区铁路路基的振动与环境变化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评价这种影响引起的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冻土的变化状况,首次应用了一种简便、高效、环保的瞬态面波勘探方法对其天然地表和典型结构路基及其下部多年冻土层进行了勘探。试验数据良好、频散特征显著,通过反演分析得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天然地表和典型结构路基下部土体的剪切波速度剖面和多年冻土的分布。勘探结果表明,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勘探区内多年冻土上限一般为2 m,层厚为20 m左右,多年冻土层Vs平均为600 m/s以上。该结果与该区地质钻探编录和钻孔波速测试结果较为一致,说明瞬态面波勘探在自然环境严峻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有着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6.
Curvelet变换及其在地震波场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波多尺度分析可以有效处理一维信号的点奇异特征,但对于二维信号的线奇异特征,小波变换显得无能为力。Curvelet多尺度变换可以对时空信号进行最稀疏表达,能够获得最优的非线性逼近。通过分析地震信号在Curvelet域三维空间的特征,认为时空信号的不同波组成分在Curvelet域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从频率、角度和空间位置实现有效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离。理论模型与实际单炮记录处理结果表明,Curvelet域方法在分离干扰波、突出反射波的同时,可以较好地保持有效波信息,保真度好。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地震目录间的对比及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素云  高阿甲  冯义钧  和锐 《地震》2010,30(2):38-45
本文简述了国内两种主要地震目录, 即破坏性地震目录(MS≥4.7)与中国地震详目(ML≥1.0)的编制依据、 目录内容, 并指出了目录间的差异。 研究了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间的转换关系, 并推荐了新的转换公式。 最后提出了目录编制标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8.
甘肃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Q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利用新建"十五"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记录到的甘肃地区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甘肃地区S波的非弹性衰减Q值,得到甘肃东南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74.0f0.3084;祁连山中东段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693.6f0.2865。从分区Q值研究结果看,各分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了Q值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性与甘肃地区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壳速度结构及热活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性有较好的一致性,活动强烈、高热活动以及低速区为相对低Q值区,地震波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999.
基于单台P波记录的快速自动地震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仅基于单台P波到达后1秒数据的包络特征、最大振幅及P波段地震信号的偏振特性来进行地震快速定位的改进模型和方法。选取山东地震台网58例单台1s的P波记录进行快速定位,并与台网定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为进一步缩短地震预警时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00.
海啸波近岸共振响应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凤 《地震学刊》2010,(2):147-151
应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非线性浅水长波方程,建立了海啸波产生和传播的二维数值模型;对太平洋地震引起的夏威夷群岛海啸波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和测站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谱分析,得到整个计算区域的能量谱分布,并给出了发生能量聚集的位置及相应的谱峰周期。讨论了海啸波传播到近岸时可能产生的共振响应现象,发现海啸波和近岸的共振响应不仅与近岸复杂地形有关,还与海啸波传播到近岸时的波浪入射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