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297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81.
中国境内冰川成冰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川是由降雪积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运动着的自然冰体,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从雪演化成冰的过程、机理和结果统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的研究可以揭示冰川的发育条件、形成过程和物理特征等;成冰作用的空间变化又是冰川变化的一种反映,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国境内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开始于1962年谢自楚等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开展的成冰作用研究,随后不同学者对祁连山等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亦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冰川成冰作用概念。主要回顾了冰川成冰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境内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西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藏东南地区和横断山区冰川的成冰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展望了今后冰川成冰作用研究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在成冰作用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2.
东亚地区小冰期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ECHO-G全球气候模式对1550~1850年的小冰期气候进行了300个模式年的模拟,着重分析了东亚地区小冰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并与目前所得到的小冰期气候重建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和CH4等主要气候影响驱动因子的条件下,较好地模拟出了东亚地区的小冰期气候特征,并与其它手段的气候重建结果相吻合,显示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