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3篇
  免费   872篇
  国内免费   1097篇
测绘学   308篇
大气科学   2034篇
地球物理   1245篇
地质学   1353篇
海洋学   336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259篇
自然地理   102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四川汶川MS 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地质学报》2008,82(12):1679-1687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S 8.0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空间上基本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根据地表破裂带的解译标志及影像特征,我们充分利用震后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飞机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以及我国台湾福卫-2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并结合震后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与验证,初步查明了四川汶川MS 8.0级大地震所产生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遥感解译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总计长约300 km,其几何学特征十分复杂,主要沿先存的NE走向活动断裂带呈不连续展布;变形特征以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按同震地表破裂带所在断裂带位置,可将其分为两条: 中央地表破裂带: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从西南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平武县水观乡石坎子北东一带,长约230 km,最大垂直位移量达6.0 m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达5.8 m;山前地表破裂带:沿灌县-安县断裂带分布,由都江堰市向峨乡一带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安县雎水镇一带,长约70 km,以逆冲挤压为主,最大垂直位移量可达2.5 m。此外,遥感图像分析还表明上述地表破裂带与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挤压逆冲-走滑型地震断层的致灾效应研究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MS 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 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 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David King 《Natural Hazards》2008,47(3):497-508
The concept of a natural hazard is a human construct. It is the interaction with human communities and settlements that defines a natural phenomenon as a natural hazard. Thus the end point of hazard mitigation and hazar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ust involve an attempt to reduce, or mi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natural hazard on human communiti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mitigate hazard impact falls primarily upon governments and closely connected non-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stitutional agencies. In particular, it is most often local government tha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afeguarding its own communities, infrastructure and people. Hazard vulnerability of specific local communities is best assess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or council, which then fac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translate that assessment into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infrastructural safeguards for hazard mitig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 engagement in hazard mitigation in Australia, through the Natural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tudies,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小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确定方法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叶勇  王振宇  范波芹 《水文》2008,28(1):56-58
小流域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预测预警难度较大.本文结合浙江省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的实践经验,研究提出了以水位反推法计算临界雨量,简单实用,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范围大、速度快,适应性强和信息量大等特点。"5.12"汶川地震后,交通堵塞、通信中断,遥感技术成为信息获取和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遥感图像特征和遥感解译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在突发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南极普里兹湾气旋的生消发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1989~2000年现场观测的气象资料,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在南极考察船上接收的NOAA卫星极轨高分辨的卫星云图,研究了普里兹湾气旋的生消发展;提出了夏季绕极气旋进入普里兹湾内也会发展加强,在湾内东风带里也能生成气旋的新观点,修正了普里兹湾仅是气旋墓地的不全面说法,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南极西风带绕极气旋和东风带上气旋生消发展的理论;研究了普里兹湾冰-气-海相互作用的机理,解释了气旋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用整体动力学输送法计算了进入普里兹湾980205号绕极气旋爆发性发展的能量交换,指出气旋在超过冰坝进入冰间湖可以获得巨大的热量,使气旋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南极特色的强风暴,风力达12级以上,平均风速为38m/s;瞬时最大风速达100m/s.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大气污染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青岛市大气污染监测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建立多种预报模型 ,有原序列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逐步回归法以及自回归预报法等 ,最后提出一种综合预报模型。连续预报试验表明 ,综合预报模型优于任何个别预报模型 ,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利用马尔可夫概型对污染状态 (轻、中、重 )进行了分级预报试验 ,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94年6,7月,调查了广州、深圳、珠海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状况。发现空气微生物粒子总量、真菌粒子量、真菌粒子数/总菌粒子数百分比在三市中不一致。这三种数据一般是陆上的高于海上。随着距陆的增加,都市影响的减弱和海面的开阔,空气微生物含量呈减少之势,显示出海洋新鲜空气对陆上污染空气的调节、净化作用。文中还分析了空气微生物有关参数与气温、风力或相对湿度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统计分析了渤海气温异常月份与埃尔-尼诺过程的关系,结果得出:在埃尔-尼诺年及其前后一年,渤海气温异常冷月占优势;在埃尔-尼诺持续期内,春季渤海气温出现异常冷月的百分率高达73%。埃尔-尼诺与渤海气温异常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了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汕尾市100kW波力电站空气透平与气室匹配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贤光 《海洋工程》2005,23(1):53-61
根据用1/15模型,在造波水槽中进行试验获得气室的Δ Pi- Q、ηA- Q、 NA- Q特性,以及用300mm透平模型,在1000mm活塞式往复流透平试验台进行试验获得的对称翼透平、双向固定导叶冲动透平和双向自调节导叶冲动透平的CP-、ηT-特性,进行了气室与三种空气透平的匹配设计。表明在设计波况下,采用1.025m的双向自调节导叶冲动透平时,ηT·ηA达50.43%;采用0.975m的双向自调节导叶冲动透平时,ηT·ηA达46.66%;采用0.975m的双向固定导叶冲动透平时,ηT·ηA达33.66%;采用1.45m对称翼透平时,ηT·ηA仅为29.9%。并对四种不同匹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