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准确刻画精细化尺度下的城市房租空间格局,对于研究城市居住行为、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十分重要。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房租数据作为可靠数据源的城市房租空间格局制图方法。以深圳市作为研究区,通过广泛采集开放平台中用户发布的租房信息,绘制社区行政区尺度的房租空间分布图。房租空间制图涉及到对于没有样本数据区域平均房租的评估,因此,选取一系列与房租相关的房产属性、房屋区位及配套设施的评价指标,采用前馈神经网络技术构建评估模型。以2015年深圳市的住宅租赁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以及与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地绘制社区尺度下城市房租的空间分布,模型预测结果的误差(%RMSE)为13.87%。所使用的互联网房租数据、POIs数据及前馈神经网络的建模工具均是开源的,而且所提出的方法论具有普适性,能够应用于其他研究区的房租空间格局制图,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2.
杨高  周春山 《地理研究》2019,38(2):297-312
选取深圳罗芳村、共乐村、清湖村分别作为无依托缘聚型农民工聚居区(增长型)、半依托混居型(稳定型)、完全依托混居型(减少型)代表,对其社会融合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研究发现:① 整体而言,社会融合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无依托缘聚型、半依托混居型、完全依托混居型聚居区。② 不同维度社会融合方面,无依托缘聚型在社区融合、社交融合及心理融合维度上最高;半依托混居型在社区融合、文化融合及经济融合维度上较高;完全依托混居型在社区融合和经济融合维度上最低。③ 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区支持度、职业技能、在深家庭规模、在深居住时间和年龄。就不同维度而言,社区融合、经济融合、社交融合、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社区支持度、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性别、社区支持度。④ 从不同类型聚居区的影响因素来看,无依托缘聚型主要受到婚姻、社区支持度、社区功能和年龄(负)的影响;半依托混居型主要受到职业技能、社区支持度和性别的影响;完全依托混居型则主要受到社区支持度和在深居住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刘动  林沛元  陈贤颖  黄胜  马保松 《岩土力学》2022,43(7):1899-191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而深圳市又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市岩溶地区行政区划上主要发育在龙岗区和坪山区,岩溶地质灾害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安全构成极大挑战。通过收集深圳市岩溶勘察钻探数据,从地层岩性、基岩埋深与埋藏类型、地下水主要侵蚀指标、地下水埋深与年变化幅度、溶洞埋深、顶板厚度、洞高、充填情况、线溶率、见洞率、地表岩溶发育密度等方面对深圳市岩溶空间发育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岩溶主要为浅覆盖型,但溶洞空间特征变异性极大。从统计上讲,溶洞平均埋深约为20 m,平均洞高为2.5~4.0 m,以半充填为主,充填物主要为粉质黏土;平均线溶率约为15%,见洞率约为40%,地表岩溶发育密度超过300个/km2,综合上看,深圳场地岩溶发育等级超过90%为强发育。上述主要岩溶特征参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总体上,灰岩地层溶洞顶板厚度随着岩面埋深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大理岩地层溶洞顶板厚度则与岩面埋深无关;已发育的溶洞高度与基岩面埋深、溶洞顶板厚度、地下水主要侵蚀指标及地下水埋深无关或弱正相关。研究成果为深圳市岩溶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先验信息。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利用深圳地区8个沿海、陆地自动气象站2007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11年的小时风速观测数据,按不同季节对各站历史阵风观测进行特征分析研究,并计算比较各站的阵风系数。结果表明,沿海气象自动站四季风力观测普遍高于陆地自动站的风力;8个气象台站在夏、秋季受台风影响的最大阵风大于冬春之际受冷空气影响的最大阵风。各台站中,距离海岸最近的港口码头气象站,盐田港、妈湾港、蛇口码头具有最小的阵风系数;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气象站的阵风系数变大,即距海岸线远的气象站的大风更具阵性特点。各台站中背仔角与盐田港是大风记录最为频繁的气象站,历史上受台风影响下的最大阵风达到了12级以上,最大平均风分别达到了9级和10级。进一步的大风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台风、冷空气条件下的大风,深圳地区强对流天气引发大风更具有阵性的特征,大风发生地点更随机。本研究可以为不同季节条件下深圳地区的风力预测和风险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5.
在回顾国内外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以小学为分析单元,利用Huff模型进行各小学的学位压力研究。并将Huff模型与重力模型、距离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为,深圳的小学的学位压力主要集中在0.5~1.4范围,其中,有81所学校的学位压力为0.5~0.75,178所学校为0.75~1.25之间,大于1.25的有39所学校。学位压力大于1.25的学校,集中分布在福田区,其他街道中存在个别的学校学位压力偏大。结果表明Huff比其他模型好。为学校的空间布局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6.
深圳市不透水表面的遥感监测与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珍环  王仰麟  彭建 《地理研究》2012,31(8):1535-1545
定量监测城市不透水表面扩展过程,是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动态,深入剖析城市地区空间镶嵌体内部异质性景观相互转化的重要基础。以深圳市为例,通过定量划分城市不透水表面等级体系,计算不透水表面的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不透水表面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990~2005年间,高盖度及极高盖度的不透水表面持续增加,中盖度及低盖度不透水表面先增加后减少,而自然地表及极低盖度的不透水表面则为先减少后恢复,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地表覆被的结构性影响。景观格局变化显示景观多样性程度较高,且经历了低-高-低-高的变化;斑块在1990年以自然地表为主,1995年以后以中盖度等级为主,高盖度等级显著增加。自然地表和中等盖度的不透水表面变化分别主导着前期和中后期的变化过程。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将林地、农田、水体及滩涂等自然地表快速地转变为不同功能的建设用地,主导着不透水表面等级分布的梯度性变化。  相似文献   
67.
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以深圳市为例,在梳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机理与管治对策。研究发现,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发展是政策力、市场力和社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住房,各种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68.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69.
采用高密度电法与多波映象法对深圳市龙岗某住宅区覆盖型岩溶地质体进行了勘察,并与钻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这两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探测覆盖型岩溶地区岩溶的发育形态,取得了岩溶基岩面埋深的符合率和强岩溶发育区的符合率,减少钻探工作量87 %75 %,节约勘察投资的好效果。30 %20 %  相似文献   
70.
在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深圳大断裂和横岗—盐田断裂是控制电站场址区域构造稳定性的重要断裂 ,挽近期以来活动较明显 ,但全新世或晚更新世以来趋于稳定 ,对本电站场址构造稳定性没有构成威胁。同时 ,对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 ,并综合评价了场址区的构造稳定性问题。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以及未来 5 0年 10 %概率烈度计算值 ,本场址基本烈度为Ⅶ度 ,本工程场地可按Ⅶ度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