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10篇
  免费   2895篇
  国内免费   5611篇
测绘学   665篇
大气科学   5696篇
地球物理   2589篇
地质学   7311篇
海洋学   1513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703篇
自然地理   2477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653篇
  2020年   719篇
  2019年   767篇
  2018年   713篇
  2017年   767篇
  2016年   708篇
  2015年   845篇
  2014年   946篇
  2013年   1235篇
  2012年   955篇
  2011年   890篇
  2010年   761篇
  2009年   976篇
  2008年   898篇
  2007年   1041篇
  2006年   1047篇
  2005年   820篇
  2004年   720篇
  2003年   654篇
  2002年   572篇
  2001年   502篇
  2000年   455篇
  1999年   429篇
  1998年   344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282篇
  1995年   238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春季4月份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得出4月存在5个遥相关型。它们的中心位置与冬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改变。计算了1951 ̄1990年各遥相关型的逐年强度指数。研究了它们的年际变化,指出4月的西太平洋型(WP)、欧亚型(EU)的强、弱是我国4月份大范围旱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2.
A field survey of the June 3, 1994 East Java earthquake tsunami was conducted within three week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eismic intensities, tsunami heights, and human and house damages were surveyed. The seismic intensities on the south coasts of Java and Bali Islands were small for an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M 7.6. The earthquake caused no land damage. About 40 minutes after the main shock, a huge tsunami attacked the coasts, several villages in East Java Province were damaged severely, and 223 persons perished. At Pancer Village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houses were swept away and 121 persons were killed by the tsunam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sunami heights and distances from the source shows that the Hatori's tsunami magnitude wasm=3, which seems to be larger for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But we should not consider this an extraordinary event because it was pointed out byHatori (1994) that the magnitudes of tsunamis in the Indonesia-Philippine region generally exceed 1–2 grade larger than those of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面反照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1983年7月至1990年6月青藏高原主体58个格点积雪资料进行EOF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主体积雪分布以西部兴都库什山脉。天山山脉以及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为主;高原中部唐古拉山脉、北部昆仑山脉和东部巴颜喀拉山脉的积雪相对较少,青藏高原西部、南部的积雪变化与中部、北部和东部的积雪变化趋势存在反位相关系。另外,本文还对积雪对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影响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994.
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68个站30年年降雨量的分析,把中国西部划分为6个降雨量性质不相关的区。通过对西北3个区的分析,把年降雨量划分为8种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分析表明,控制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天气系统主要为西风系统。在过去的30年间,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并非都是变得越来越干,不同的地区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995.
云南省40年降水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缪启龙  肖伟 《气象科学》1995,15(3):293-299
根据云南省1951-1990年18个站的降水资料,用正交函数展开,由方差贡献最大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场分析了云南省降水距平均的典型分布,指出云南省全省范围内的降水距平同号较少发生,而是较多的发一降水距平异号。进而分析了四十年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云南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暴雨类冷涡与非暴雨类冷涡的合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王琪  唐晓玲 《气象》1995,21(3):7-10
选择了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和8例典型的东北冷涡弱降水过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发现暴雨类冷涡其暴雨主要出现在冷涡的发展阶段,而非暴雨类冷涡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的成熟阶段;暴雨类冷涡与其南侧的副热带低值系统联系密切,非暴雨类冷涡的这一特点不甚明显;暴雨类冷涡的两个降水中心分别出现在系统东侧偏南和南侧偏东一些的地,距系统中心大约300-400km和700-800km,这些区域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菜  相似文献   
997.
数字卫星云图估算面雨量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扬  戚建国 《气象》1995,21(3):35-39
使用云分类降水率估计的方法,有静止气象卫星数字云图进行面雨量估算。对1993年8月4日华北南部一次降水过程的实测雨量与估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这种估算方法对雨区的差别有相当高的精度,对雨量的估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8.
我国5月降水的气候特点和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义文  王慕真 《气象》1995,21(5):31-35
从月尺度降水长期预报业务的需要出发,根据中央气象台长期科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5月份降水的基本气候特点和长期变化,进一步明确了5月份降水预报业务的工作重点,揭示出某些对5月份降水预报业务有价值的气候现象,其中5月份南北方降水长期变化的阶段性及其反位相振荡现象(SN现象)对5月份降水长期预报业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亚洲地区的大尺度环流突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突变的平均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季风的爆发一般发生在5月10日前后,大气环流出现一次明显突变──高空南亚高压由10—15°N骤然北跳到15—20°N,南海北部西风转为东风;低空南海北部及附近地区西南风迅速加强并向东扩展,而中纬地区的偏北风也相应加强南压,青藏高原东南部到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温度、湿度梯度大值区;中国西南地区出现低压环流。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及中国东部平原地区对流层大气发生急速增暖,大气热源和水汽汇明显增强。在南海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热源亦显著增强,但比风场的突变落后5—10天,而西沙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爆发却比较一致。另外,地形对大气热源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坡的加热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可能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000.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ril to June is studied using ECMWF data of 1980-1986. The first transition from the second (6-10 May ) to the third (11-15 May ) pentad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inct change of low-level (850 hpa ) winds from southeasterlies to southwesterlies along 15°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by the sudden movement of the center of South Asian high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200 hpa ) from 10-15°N to 15-20°N over Southeast Asia. Corresponding to the abrupt change in circulations, the gradients of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tensity along latitudes center on 30°N over East Asia at 850 hpa.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850- 200 hpa layer thickness shows that the layer-mean temperature over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East China Plain region increases abrup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esponding sudden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heat source over the warming areas reveals that the heat source plays an evident role in the drastic changes. The time series of over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s that the drastic increase of the areamean is also found but it is 5-10 days late than the change of corresponding wind fields. The time series of Xisha SST shows a continuous increase to about 29. 5°until May 10 when the abrupt changes in circulation occ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