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39篇
  免费   1675篇
  国内免费   3661篇
测绘学   419篇
大气科学   4740篇
地球物理   1077篇
地质学   4176篇
海洋学   1169篇
天文学   5130篇
综合类   554篇
自然地理   81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67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358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433篇
  2014年   759篇
  2013年   789篇
  2012年   846篇
  2011年   953篇
  2010年   984篇
  2009年   1285篇
  2008年   1140篇
  2007年   1188篇
  2006年   1096篇
  2005年   957篇
  2004年   785篇
  2003年   702篇
  2002年   553篇
  2001年   509篇
  2000年   447篇
  1999年   389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47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6篇
  1877年   1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加密自动站资料质量保障体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陶士伟  徐枝芳 《气象》2007,33(2):34-41
加密自动站(IAws)观测网随着我国观测系统的加强日趋完善,许多省市都有IAWS局域网。IAWS观测资料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IAWS观测资料的特殊性,其质量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它的使用。为了促进我国IAWS观测资料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首先通过对比IAWS观测资料和以往的天气尺度常规地面人工站(CMWS)观测资料的特点,分析了IAWS资料的特殊性,然后从国际上IAWS观测资料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和方法着手,对IAWS观测资料和CMwS观测资料质量保障体系的差别以及建立IAWS观测资料质量保障体系应注意的重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IAWS观测资料质量保障体系不同于CMWS观测资料质量保障体系,应特别重视观测业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台站级自动质量控制、人工干预、监测评估等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2.
春季一次暴雪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动力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太原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和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6年4月11日发生在山西省的一次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应用改进的EVAD技术,定量计算垂直高度层的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并分析平均散度和平均垂直速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以及与降雪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5km以下始终维持一个较强的上升气流,是强降雪维持的基本动力条件;整层出现辐合上升运动,且强上升速度中心的高度随时间的演变逐渐下降,同时中高层出现强辐散下沉气流与之配合时,未来2小时将出现强降雪;降雪的强度与雷达探测范围内各高度层的辐舍、辐散有着密切的关系,且辐合、辐散的增强与减弱时间早于降雪强度的增大和减小时间,这对预报降雪的生消、雪强的增大与减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3.
14时探空在改进北京地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晓农  俞小鼎  谭一洲 《气象》2007,33(3):28-32
为了探讨增加14时探空对于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用1995—2005年北京地区22个人工观测站资料统计了夏季常见的对流天气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1.6%的雷阵雨、61.3%的冰雹以及58.5%的雷暴大风发生在15—-20时之间。利用探空资料计算并对比了出现在2006年7—9月14时探空释放后到20时期问11个雷暴个例的08时和14时BCAPE、DCAPE、CIN等对流参数。结果表明,对于多数个例,在判断对流是否发生时14时探空优于08时。因此,增加14时探空对于提高对流天气有无预报准确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944.
我国中部地区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余君  胡玉峰  刘均 《气象》2007,33(5):94-99
在我国,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正在取代常规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即人工观测的器测项目,新旧两种观测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气候科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差异会造成均一性数据集的开发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分析的误差甚至错误,所以将两种系统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是非常必要的。计算了我国中部地区21个气象站2005年的年平均差值,对其中的6个国家基准气候站逐小时数据按照云量、风速、白天和黑夜进行分类对比,并将仪器所处环境、太阳辐射(夜间为辐射冷却)、仪器原理及观测方法的变化认为是气温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两种仪器观测的气温年平均差值基本上在±0.2℃之内。在上述差异因素中,大多数的台站仪器差异基本在±0.1℃之间,观测方法差异、仪器环境差异也比较小,而与太阳辐射有关的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945.
利用MM5模式输出产品制作空气质量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输出产品和临沂市环境监测中心逐日监测资料建立了各污染物浓度预报方程,在2005年夏季的试报中,该方程的试报效果较差,其预报准确率明显低于其历史拟合率。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利用逐步回归筛选的因子及统计模型研究中的有关数据,探讨了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制作空气污染物浓度预报的问题。分析发现,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制作空气质量预报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6.
本文提出了一种中值滤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天气雷达回波图像处理方法,分别从目标回波的视觉角度和统计量的客观角度对处理后图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实现了去除回波图像中高斯和脉冲混合噪声的目的,有效的保留了回波图像边缘细节,视觉效果好,层次感较为丰富,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为自动识别回波种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47.
利用全国681个站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得出,2004年春季中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偏弱,主要表现在:(1)2004年春季681个站累计的沙尘天气日数2 080 d,相当于历史平均值的46.9%,是近四十余年中第三个偏少年份。沙尘暴的总面积约190万km2,仅为历史平均值的37.3%。(2)危害性较大的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6次,不足2001年的一半。(3)4月和5月沙尘天气明显偏少导致整个春季显著偏少。沙尘天气出现时,PM10浓度相对增加,空气质量恶化,但与历史上较典型的强沙尘暴个例相比,PM10浓度增加的幅度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2004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偏弱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动力条件不足,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  相似文献   
948.
本文论述了城市气象服务和保障有关的实施技术,包括城市气象服务和保障中的实时气象资料的采集处理和检索、气候资料的查询分析、城市气象保障产品的制作、城市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信息的通信传输、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的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总结了在城市气象保障工作中,特别是大型活动中气象服务工作的相关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949.
倪允琪 《气象》2007,33(9):3-8
针对要建设中尺度天气业务平台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科学技术问题必须采用的新技术与新理论,从而提出中尺度天气业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总体架构。  相似文献   
950.
2007年初一次雪后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治强  方翔  吴晓京  李小龙 《气象》2007,33(9):52-58
大雾天气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日华北和黄淮地区的雪后大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温湿条件和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大雾天气发生时,亚欧大陆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中纬度无明显冷空气活动,南支气流较为平直,天气形势比较稳定。华北和黄淮地区位于入海高压的后部,近地面层有弱的东北风或偏东风,即有利于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平流输送,又不至于破坏大雾形成的温湿条件。同时,大气层结是绝对稳定的,低层有深厚的逆温层,当暖湿空气平流到温度较低的下垫面上时冷却而形成雾,因而这次大雾天气属于典型的平流雾。这种形势的稳定维持,造成了这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大雾天气。另外,华北和黄淮较低的海拔高度,有利于暖湿空气的平流进入,也是大雾形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