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413篇
大气科学   262篇
地球物理   415篇
地质学   376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4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王芃  邵志刚  石富强  尹晓菲 《地震》2021,41(4):1-14
对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有助于中国大陆强震趋势的判定。 由于地震目录完整性的限制, 目前对中国大陆强震时间间隔的分析多基于1900年以来地震目录。 因为记录时长相对较短, 难以排除当前强震时序特征基于偶然的可能性, 并且可能导致过拟合而影响预测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根据2021—203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区确定工作中的相关资料, 对合成地震目录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区域地震活动强弱交替是一种普遍现象, 当假设中国大陆活动断层具有准周期复发特征时, 合成地震目录时序特征与当前目录最为接近。 基于上述认识, 使用适用范围更广的单参数指数分布拟合了中国大陆强震间隔, 并结合相邻强震构造关联随时间的变化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7.4级地震后中国大陆的强震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继玛多7.4级地震之后, 未来两年中国大陆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2年年底之前的概率为61.81%。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1年的概率为30.58%, 最有可能的发震区域是巴颜喀拉地块; 下次强震发生在2022年的概率为44.97%, 重点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相似文献   
902.
人地系统科学及其在NSII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守邕 《遥感学报》2003,7(6):509-518
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NSII)建设为我国各级政府机构管理决策和人民大众日常生活起居服务,有力地推动着人地系统科学领域的诞生和发展。这个领域是一个对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所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系统(简称人地系统)及其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特征、演化过程、分布规律、调控效果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模拟试验和因势利导的新生、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包容性和综合性。人地系统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我国NSII建设的健康发展,减少盲目性、避免失误和损失。这种互动关系是贯穿本文始终的一条主要线索。文中前半部分论述了:描述人地系统、子系统及其双方互动行为、内容、方式的概念模型;人地系统科学领域细分为区域、专题、实验和技术等四个人地系统学科分支的考虑以及人地系统科学的运作模式等内容。后半部分则具体说明了这个学科在解决我国NSII应用任务目标、工作边界圈定、数据共享途径以及组织分工协作等问题时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03.
广东地区雷电活动的气候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27  
利用地闪定向仪(DF)和时间到达法(TOA)定位技术,1997年3月~1998年6月在研究范围内共计得到404431次地闪资料.分析了地闪的雷电流强度、回击数的气候概率分布特征以及雷电参数的日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气候规律.正闪占总闪的比例仅为5.03%,正负闪密度的高值中心均在(114.E,23.N)附近.总体日变化特征明显,全天有两个高值时段,分别为00~06时和12~18时.与北方地区的雷电特征不同.结果表明雷电活动特征可以基本揭示本地区天气活动的时空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904.
基于CA的城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综述了当前基于CA(Cellular Automata)的城市空间动态模型研究的基本进展,介绍了我国发展的基于CA 的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City Expanding Modelin Metropolianarea,CEM)以及利用该模型对北京地区城市发展过程的初步模拟结果。认为离散化的"自下而上"的微观个体模型代表了当前城市空间动态模型的最新发展方向,建立基于CA的城市动态模型,开展中国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演变过程的模拟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05.
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空间理论(theoryofspat ialecology)是对生态系统空间关系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包括尺度、空间格局和镶嵌动态等。模型是研究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中莱文斯(Levins)模型、细胞自动机(cel lularautomata)模型和反应-扩散(React ion Di f fusion)模型是 3个基本的模型。尺度是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应在相应的尺度上进行思考。空间异质性是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学过程的结果,同时它也影响各种生态学过程。随着人们对生物入侵的日益关注,空间生态学理论尤其是一些空间模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入侵和竞争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06.
江苏盐城市海滨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江苏盐城海滨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利用地统计学理论模型和GIS技术,对江苏盐城海滨区域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数据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和空间变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7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自1987年以来,盐城市海滨区域的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结构的变化已导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差异,景观生态风险呈增大的趋势。20 a间,盐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变异程度逐渐增大。1997年随机地域的空间异质性最大,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程度最大。盐城市海滨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自相关)尺度和方向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各时段该区域东西方向上的变异大于南北方向上的变异;在东西方向上,景观生态风险强度呈现由低变高,而后又降低的特点,最高风险强度带位于西部农田与东部光滩沼泽交界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907.
中亚及新疆地质信息共享服务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雷刚  周可法  孙莉  秦艳芳 《测绘科学》2011,36(1):109-112,66
针对研究区区域范围较大、地质信息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多样等特点,本文通过对比分析MapViewer中的各种实现方法及原理,提出了利用Oracle Spatial和Oracle Maps技术来实现中亚及新疆地质信息网络共享服务的总体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整个系统的实现过程及相关技术关键点.研究表明,采用本设计方案便于地...  相似文献   
908.
全球环流系统关联性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季飞  支蓉  龚志强  封国林 《气象学报》2011,69(6):1038-1045
利用NCEP/NCAR全球高度场和地面气压资料,运用矩阵理论,研究了全球高度场和地面气压序列关联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层次高度场的关联性在中低纬度区域较好,并向中高纬度地区逐步递减,呈准带状分布;垂直方向上,低层的关联性较弱,随着高度升高关联性逐渐增强;北太平洋区域从低层至高层大气中均存在一个较强的负关联中心,...  相似文献   
909.
Invasions are common in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s where proximity to urban areas should influence the number of non-native organisms due to the likelihood of unintentional introductions from urban centers. Invasive species are widely recognised as important agents of global change, and can colonize new habitats and even cause local extinction of native species. This study was focused on the invasive marine macroalga Sargassum muticum, a problematic invasive species on the West coast of America and in European waters. An intensiv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long the Galician coast (North West of Spain) from March to August 2008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native macroalgal diversity. We sampled the presence of S. muticum and native macroalgae in the mid and low intertidal zones of twenty rocky shores distributed along ten rias. Rias were grouped into high and scarcely urbanized based on their population densit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 muticum was present in nine out of the ten rias, confirming its presence in most of the intertidal rocky shores of Galicia twenty years after it was first observed. The presence of S. muticum was not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of the rias, and its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did not seem to be influenced by diversity or functional groups of native algae.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great variability in the percentage cover, number and length of individuals amongst localities and rias suggesting that both large-scale and local processe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future research into the distribution and impact of introduced algae and proves the urgent need for monitoring programmes and increasing effort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new introductions.  相似文献   
910.
This paper presents 19 months of stable isotope (δ2H and δ18O) data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at two spatial scales (2.3 km2 and 122 km2) in the agricultural Lunan catchment, Scotland.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stream isotope data, weekly lake and spring isotope data and monthly groundwater isotope data revealed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flow pathways and mixing of water at both scales. In particular, a deeper groundwater flow path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otal streamflow (25-50%). Upstream lake isotope dynamics, susceptible to evaporative fractionation, also appeared to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ownstream isotope composition. This unique tracer data set facilitate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lumped catchment-scale flow-tracer model. The incorporation of hydrological, mixing and fractionation processes based on these data improved simulations of the stream δ2H isotope response at the catchment outlet from 0.37 to 0.56 for the Nash-Sutcliffe statistic. The stable isotope data successfully aided model conceptualization and calibration in the quest for a simple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model with improved representation of process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