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613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大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条件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周缘是我国的主要强震区之一,也是地球物理场变异带和地壳陡变带,前人研究的结果表明强震的发生与它们有密切的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强震往往发生在地球物理场变异带和地壳陡变带等值线由密集变为舒缓或斜坡带上,这可为地震地点的预测、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地震参数的确定,提供基本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邓友生  马巍  何平  周成林 《冰川冻土》2003,25(6):644-647
将研制的高分子有机材料作为添加剂,加入到土体中,经过拌和夯实、干燥固结,能够起到稳定和提高土体的强度,并具有低渗透和低吸水等特性.冻胀试验表明:加入添加剂不仅能阻止土体冻胀的产生、外来水源的入侵及水分的迁移,还能隔断土体孔隙之间的联系,使水分在土体孔隙中不能运移,从而达到了防治冻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赵洪声 《华南地震》1997,17(1):34-38
论述了在1995~1996年云南地区发生的孟连西南7.3级,武定6.5级和丽江7.0级3次强烈地震的孕育过程中,近源区中小地震的异常增频特点和临震前大气压力的突变共性,并据此提出,强震的发生乃是地壳内外力涨落地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小震调制比法、动态空区法、震群链式活动轨迹交汇法和短期震中迁移带交汇法这4种地震活动时空图像动态监测方法,结合震源模式中震源和其它单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调整单元、调整层、深浅构造之间的差异性对若干震例进行研究,发现应用不同时段多个异常区边界或空区边界或条带交汇可求得未来强震的位置。交汇法使地震的预报范围大大缩小,这对防震减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交汇法不仅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只要异常边界比较正确,采用的又是动态监测方法,这种预测强震位置的思路和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前兆场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15.
梅世蓉 《内陆地震》1997,11(2):97-102
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的最新研究结果,联系这个地区的强震震源分布、剖析强震孕良,发生的深部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浅源强震与中原强震的震源均位于地壳或上地幔速度结构横向,纵向非均匀性较明显的地区,且位于相应层内的高速扰动区或高低速过渡带中,从而有力一证明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对哈萨克斯坦几次M≥6强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20种)是通过其行为反应的变化对地震作出响应的。另外,在阿拉木图的山前地带(地震活动值大于9),对动物血液学和生物学指数上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We have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 of in situ produced cosmogenic 10Be and 26Al from bare bedrock surfaces on summit flats in four western U.S. mountain ranges. The maximum mean bare-bedrock erosion rate from these alpine environments is 7.6 ± 3.9 m My−1. Individual measurements vary between 2 and 19 m My−1. These erosion rates are similar to previous cosmogenic radionuclide (CRN) erosion rates measured in other environments, except for those from extremely arid reg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bare bedrock is not weathered into transportable material more rapidly in alpine environments than in other environments, even though frost weathering should be intense in these areas. Our CRN-deduced point measurements of bedrock erosion are slower than typical basin-averaged denudation rates ( 50 m My−1). If our measured CRN erosion rates are accurate indicators of the rate at which summit flats are lowered by erosion, then relief in the mountain ranges examined here is probably increasing.

We develop a model of outcrop erosion to investigate the magnitude of errors associated with applying the steady-state erosion model to episodically eroding outcrops. Our simulations show that interpreting measurements with the steady-state erosion model can yield erosion rates which are either greater or less than the actual long-term mean erosion rate. While errors resulting from episodic erosion are potentially greater than both measurement and production rate errors for single samples, the mean value of many steady-state erosion rate measurements provides a much better estimate of the long-term erosion rate.  相似文献   

18.
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及天然地震反演结果给出了东经96°~108°,北纬32°~40°范围内的莫霍面埋深图,并讨论了莫霍面轮廓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厚度急剧变化、陡变带拐弯处及中地壳顶部存在低速层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9.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可能是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近代大尺度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翠英  张宇霞 《中国地震》1997,13(2):164-171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作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情况进行划分之后,给出了两类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与序列和第一震震级的粗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