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43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763篇
地球物理   309篇
地质学   227篇
海洋学   36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 tunnel through the mountain of Torghatten, in northern Norway,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 product of wave action. The tunnel is above the late Weichselian marine limit. Fresh looking polished bedrock that resembles subglacial ice-sculptured and meltwater forms, p-forms, occurs near the opening to the landward eastern side of the tunnel and inside. Most likely, the tunnel is a polygenetic formation. Storm action during deglaciations and also subglacial meltwater drainage and plastically sliding ice during glaciations have been active processe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unnel.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北方一次强沙尘暴爆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发展的耦合了沙尘模块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发生在中国北方2006年4月9~11日期间的一次强沙尘暴的爆发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实际观测相比,RegCM3成功地模拟出了本次沙尘暴爆发区域、天气形势及相应的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分布。4月9日6时,沙尘暴首先爆发于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受蒙古气旋的影响,24 h后甘肃中部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也开始爆发沙尘暴。源区地面起沙率大于3 mg·m-2·s-1,单位面积上的沙尘载荷量高于3 000 mg/m2。对流层中低层沙尘主要向东输送,可影响我国华北绝大部分地区,本次沙尘暴过程造成中国北方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模拟的AOD分布特征与地面起沙率和载荷量分布特征相对应,并与TOMS 卫星观测的气溶胶指数(AI)的区域和中心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AOD分布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且有两个大于2的高值中心,一个位于新疆塔里木、吐鲁番盆地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另一个位于河西走廊和内蒙古交界地区。对比他人研究结果,RegCM3对沙尘的起沙、传输等过程以及AOD的时空分布模拟合理。  相似文献   
993.
王会军 《气象学报》2012,70(2):165-173
利用前期1—2月和4—5月平均的东半球格点降水与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建立了预测西北太平洋年热带风暴生成频数的预测方案。由于分别使用了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大气再分析资料,建立了两个预测模型,对1979—2002年的预测交叉检验的距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74。预测的多年平均绝对误差是3.0和3.2,即多年平均西北太平洋年热带风暴生成频数的10%左右。进一步指出:实际预测中可以把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平均作为最后预测结果,这样的话,多年交叉检验的距平相关系数是0.88,多年平均的预测绝对误差是1.92个。这样就可能得到更加准确的预测。本文结果还只是该方案的交叉检验结果,尚需在实际预测中进一步检验其能力。  相似文献   
994.
一次下击暴流显著弓形回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天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1日凌晨发生在蓟县的强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弓形回波与超级单体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下击暴流过程而并非龙卷过程。2007年7月30日夜间至31日凌晨,一条自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弓形回波,先后影响天津地区的6个区县产生雷阵雨短时暴雨天气,最大雨强为37.6 mm.h-1,但6个气象站均未出现飑、冰雹和地面大风。对连续观测的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反射率因子图上,显示一条维持了5 h多的弓形回波在移动过程中与一个预先存在低质心的超级单体在蓟县山区合并,产生了下击暴流;反射率因子图上弱回波缺口出现;同时弓形回波形态发生改变,2.4°仰角以上产生断裂;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为53 dBz。在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早期呈现为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后期有中气旋生成并伴有中低层辐散;高层出现强反气旋特征。风暴发展高度较高,回波顶高超过15 km,随着下击暴流的发生,反射率因子核有一个3 km的急降。  相似文献   
995.
华北地区夏季一次致雹强风暴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2007年7月9日下午华北中部地区一次区域性强对流性天气过程中风暴单体的短时临近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对实际探测资料和数值模式产品的分析发现以下特点:高空槽将由后倾槽转为前倾槽、底层不稳定层结会明显加大,在地面冷锋东移冲击下在沿锋面伸展的露点锋区内可能将有强雷暴系统发展;全球谱模式T213、中尺度MM5模式的产品对区域性对流天气发生、影响的区域有3h以上的预报时效,具有一定的区域预报能力,但落点预报能力明显有限。对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分析表明:多普勒雷达产品对灾害性天气的落点、影响区域具有30分钟以上的预测时效,通过基本反射率、相对风暴速度等产品的特征判断一个对流风暴具有类似强降水超级单体特征,可据此预报该雷暴中心经过区域可能有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风廓线产品在3-7km高度层内垂直风切变矢量具有顺时针旋转特点,有利于风暴发展成强风暴;风暴追踪信息基本能反映风暴移动路径的变化,其路径预报时效最长达1h,在雷暴初期预报准确率随雷暴数目增多、移动异向性明显而越低,在雷暴中后期则明显提高并对临近预报具有明显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996.
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覃丹宇  邱学兴 《大气科学》2012,36(6):1135-1149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 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 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 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 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 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 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 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 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 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 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 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 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 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 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 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 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997.
天津港气象水文综合预报系统是针对天津港安全生产特点和需求,集气象、水文要素监测实况和预报于一体、信息量大、获取及时、使用方便的一个具有行业特色的实用专业平台。该系统采用WRF大气模式和ECOM、ADI两种海洋模式以及计算浪高的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对海上大风、能见度、风暴潮、风浪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依据自动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从而实现了港口大雾、大风、风浪和风暴潮这四个方面的预报模拟,并提供了相关的可视化产品。  相似文献   
998.
江西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06年4月11日发生在江西省中部的一次严重的冰雹、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由一系列的强风暴引发的。这些强风暴具有典型超级单体特征:三体散射回波、钩状回波或指状回波、弱回波区、有界弱回波区、回波墙和悬垂回波及明显的出流边界。这些特征均出现在强对流发生前20-60min。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平行于回波墙的一个狭长区域,其值超过70dBz。降雹前,45—55dBz强回波的反射率因子高度大于-25℃等温线高度。当三体散射回波由高层逐渐下降到低层时,地面出现大冰雹,而钩状回波则由低空向中空伸展。相应的径向速度图呈现一个持久深厚的中气旋,风暴顶为强烈辐散,正负值速度差达66m/s,3km以下有强下沉辐散气流,相应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为80kg/m^2.  相似文献   
999.
华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雪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春季承德市暴雪天气从形成的大尺度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高压脊的阻挡导致南北低值系统的合并加强,它的移动缓慢造成了这次暴雪天气。低层辐合和低空急流的建立造成大范围的水汽辐合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深厚的大气湿层为大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散度场、垂直速度场、k-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和时空变化是暴雪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结合红外卫星云图,分析实时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预测暴雪天气的发展变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00.
一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杨成芳  朱君鉴 《气象科学》2008,28(4):409-414
本文利用济南CINRAD/SA雷达的探测资料对2005年7月12日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一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过程分析表明,这次弓状回波和超级单体产生在东北低涡横槽转竖及真潜在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雷达本站的风廓线清楚揭示了横槽转竖前后的高空风场变化,对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横槽转竖时弓状回波产生,反射率因子图上后侧入流槽口的出现是弓状回波即将形成的前兆信号.一个典型超级单体产生在弓状回波头部前方的暖区中,二者相互作用合并后强度加强.弓状回波具有持续产生中气旋的能力.中气旋多出现在其头部和颈部的前沿,绝大部分中气旋产生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