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颜志华  王剑武  石得权 《探矿工程》2015,42(2):57-59,64
通过对陕西省金龙山金矿区的地层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该矿区地层失稳的原因,试验提出了KCl-PHPA与SD植物胶的复合型泥浆配方,通过在该矿区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该地区的地层失稳问题,降低了钻孔事故率,提高了钻进效率,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92.
峨边县新声后山地质灾害点由X1和X2两个不稳定斜坡组成,威胁新声村170户1118人。X1不稳定斜坡滑体、滑床均为崩坡积含块碎石粉质粘土,规模为中型,变形表现为间断性蠕滑,天然工况下为稳定~基本不稳定状态,暴雨等极端工况下为基本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X2不稳定斜坡潜在滑面为基覆界面,规模为中型,变形轻微,以地表房屋开裂为主,天然工况下为稳定状态,暴雨等极端工况下为基本稳定状态。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勘查手段、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变形历史等分析其变形原因及发育特征,通过传递系数法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宏观判断进行比较验证。综合分析计算结果与现场施工条件,确定了抗滑桩、挡土墙和接排水沟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3.
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周期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小波分析和奇异谱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对西北地区26个站1951—1999共49年的降水周期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西北地区降水周期随时间变化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宁夏陕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近50年的降水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关系;根据近30年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形式,西北地区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的降水变化:①不稳定变化型(新疆地区);②过渡型(河西走廊地区);③稳定型(宁夏陕北地区)。近50年西北地区降水普遍存在的准3年左右的周期在20世纪70~80年代显著性下降,5~7年左右的周期和9~14年左右的长周期也随时间有着不同的变化;即各地区所有周期成分的稳定性都显著性地随时间发生变化,各地降水普遍存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但不太显著的10年左右的平衡态。表明西北地区的降水随时间变化具有多平衡态和非周期性振荡的特点。但西北大部分地区都存在某一特定的周期成分,在该固定周期成分出现前后,其振幅变化与该地区降水趋势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4.
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可以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气内部的物理过程, 另一方面则可能由大气外强迫引起。在线性框架内, 该文的第 I 部分利用正规模 (norm al mode) 以及有限时间不稳定奇异矢量 (singular vectors) 理论, 对亚洲夏季风( A S M) 活动激发北半球夏季遥相关型的大气内部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亚洲季风区的扰动最有效地激发了它下游地区不稳定模态的发展, 从而导致了从亚洲到北美洲一带的大气环流异常。关于从大气外强迫角度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将在本文的第 I I部分发表。  相似文献   
95.
降雨条件下滑坡灾害及滑坡排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根据诱发黄腊石滑坡的典型降雨过程给出了设计降雨过程和入渗曲线。 并对降雨条件下滑坡的非饱和非稳定渗流进行了分析。 重点对黄腊石滑坡群石榴树包滑坡失稳后所造成的灾害及滑坡排水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6.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3月下旬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21—22日过程和26—27日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都有较好的动力、热气和水汽条件配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热力不稳定层结强烈发展,加上有利的水汽条件,在高空低槽与地面辐合线等系统的触发下,导致混合强对流天气发生。②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分为两个阶段,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和斜压锋生类,在暖平流强迫类阶段不稳定能量积聚很明显,并在斜压锋生阶段开始前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两次过程斜压锋生类阶段的动力条件和水汽辐合较暖平流类阶段更强。③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出现了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21日过程”西南急流发展更加旺盛,暖平流中心强度更强,垂直伸展高度更厚,热力条件更好,以雷暴大风、冰雹为主;“26日过程”冷空气势力更强,显著上升运动维持的时间也较长,有着更充沛的水汽供给,以短时强降水为主。④两次过程怀化沅陵县官庄镇19:00—20:00均出现冰雹,雷达回波均反映出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21日过程”较“26日过程”最大反射率因子更大,中气旋强度更强,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跃增更明显,值更大,中气旋扩展高度更高、高空辐散更强,因此冰雹直径更大。  相似文献   
9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2月25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在低空切变线东侧暖湿区对应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散区内,有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地面偏南气流受山前地形抬升作用在强降水区形成风向辐合和850 hPa以下急流中心,是造成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过程开始前6 h出现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的配置,假相当位温空间分布上锋区的形成,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建立; 8~12 h前正涡度平流、中低层风向辐合带、近地面冷空气层的建立以及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上升运动,对强降雪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降水相态是雨或雨夹雪时,雷达回波最大强度达到40~45 dBZ,而强降雪时回波强度为20~25 dBZ;当大连本站850 h Pa温度以及1 000 hPa与850 h Pa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处于雨雪转换临界值时,大连南部为雨或雨夹雪,北部为雪,此时出现强降雪,回波高度基本在6 km以下,最强回波25~35 dBZ维持在1 km以下,近地层为弱偏北风,与其上的西南风在边界层形成切变层,将暖湿气流抬升,为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8.
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孟雪峰  孙永刚  姜艳丰 《气象》2012,38(7):877-883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a层,强降雪呈现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灾害严重的中尺度特点。这次过程中,850 hPa有很强的暖平流配合500 hPa西南气流中弱冷平流,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地面副冷锋与气旋合并加强,850 hPa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加强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强降雪形成的主要原因。边界层"冷垫"作用对强降雪有一定的增幅。  相似文献   
99.
Typhoons landing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 of Fujian Province often seriously impact Zhejiang Province.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exceptionally torrential rain in the South/North Yandang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south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associated with typhoon-landing. Typhoon Haitang (2005) is a typical case of such a category, which landed in Huangqi Town of Lianjiang County in Fujian Province, and meanwhile greatly impacted Southeast Zhejia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with the PSU/NCAR non-hydrostatic model MM5V3 to study the torrential rain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Haitang. The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and observed rainfalls shows that the MM5V3 was able to well simulate not only the intensity but also the locations of severe heavy rain of Typhoon Haitang, especially the locations of the south/north heavy rain center areas in the South/North Yandang mountainous regions. Meanwhile,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has been also carried ou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vere heavy rain mechanism by using the model output data of high resolution.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westward tilt of the axis of vorticity from lower layer to upper layer over the south heavy rain center area and the coupled structure of convergence in the lower layer and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level over the north heavy rain center area, were both propitious to stronger upward motion in the layers between the mid and upper atmosphere, and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induced by the vertical shear of the ambient winds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upward motion in the heavy rain areas. After Haitang passed through Taiwan Island into the Taiwan Strait, the water vapor east of Taiwan Island was continuously transferred by typhoon circulation towards South Wenzhou, leading to the torrential rainfall in the South Yandang mountainous region south of Wenzhou. Subsequently~ Haitang moved northwards, the water vapor belt east of Taiwan Island slowly advanced northwards, the precipitation rate obviously enhanced i  相似文献   
100.
李俊宝  陈良良 《北京测绘》2021,35(2):204-207
以危岩体的变形监测为研究对象,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数据获取方法,阐述了从点云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到生成深度图像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中常用边缘检测算子的优缺点,提出采用Canny算子方法提取得到危岩体表面特征线,进而提取线状特征对应的三维坐标,为危岩体的变形监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