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3篇
  免费   1854篇
  国内免费   1485篇
测绘学   497篇
大气科学   1226篇
地球物理   2551篇
地质学   3740篇
海洋学   645篇
天文学   144篇
综合类   538篇
自然地理   205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332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312篇
  2015年   363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460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99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542篇
  2006年   579篇
  2005年   461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427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311篇
  1999年   267篇
  1998年   281篇
  1997年   217篇
  1996年   229篇
  1995年   195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3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6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过渡带陡坡地貌的形成时代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均海拔大于4500 m的青藏高原,是通过高原边缘的陡坡地貌与海拔低于1500 m的周缘盆地或平原相连接的,这些围绕高原的陡坡地貌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呢?本文通过对西昆仑山中段北缘主逆冲断层上盘陡坡地貌区9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析表明:在海拔3900~4635 m的陡坡地貌中的裂变径迹样品年龄为6.2±1.4 Ma~0.9±0.3 Ma,呈现“上新下老”的反序分布特征; 而通过热历史模拟显示约5 Ma,约3~2 Ma,约2~1 Ma 和约1 Ma该地区出现多阶段的隆升与剥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的观察认为,现今青藏高原西北缘陡坡地貌的形成是中新世晚期以来高原边界叠瓦状断裂系经历了约8 Ma、约5 Ma、约3~2 Ma、约2~1 Ma和约1 Ma多阶段后展式逆冲运动的结果,这为青藏高原周缘陡坡地貌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时代与型式提供了关键的热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922.
位于西天山别珍套-科古琴晚古生代岛弧西段的喇嘛苏铜矿床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的斑岩体为英云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且花岗闪长斑岩可能属于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本区成矿斑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出现了较为明显的Ta、Nb负异常,初始锶同位素ISr和εNd(t=390Ma)值分别为0.7072~0.7076和-0.32~0.17,显示壳幔混合源的特征,利用Sr和Nd同位素估算其源区物质约有50%来源于地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其为典型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暗示其形成于大陆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本区成矿斑岩是在洋壳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交代原先的地幔楔,并混合了部分下地壳的物质,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准噶尔洋板块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结合东西天山的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岩浆源区的差别可能导致不同类型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较斑岩型钼矿床可能有更少的地壳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923.
赣南营前岩体由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在前者中普遍发育暗色基性包体。SHRIMP锆石U-Pb测年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172.2±3.1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68±3Ma,包体为167.6±3.3Ma。所有的岩石均为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显示LREE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并不明显的特征,Nb-Ta负异常显示壳源物质的特征。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早期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885~0.70965、0.71058~1.46393、0.70788~0.70923和-6.38~-5.31、-6.51~-5.17、-5.47~-4.31;锆石εHf(t)值分别为-12.4~-5.7、-9.2~-4.2、-9.4~+0.1。结合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认为营前岩体的两期花岗质岩石源于地壳重熔,地幔底侵导致地壳熔融形成营前岩体,基性岩浆加入到未冷却的酸性岩浆中形成了目前所见到的暗色包体。结合区域上的研究资料,认为中侏罗世期间,沿"十杭"断裂带及与其相平行的一些深断裂发生了板块的撕裂,这些缝合带是岩石圈相对薄弱的地带,有利于幔源物质底侵上升以及壳幔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24.
胡国辉  胡俊良  陈伟  赵太平 《岩石学报》2010,26(5):1563-1576
幔源岩浆侵位产生的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裂解的重要标志。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条山-嵩山地区出露有大量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其岩石类型以辉绿岩为主,少量辉长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和单斜辉石,其它矿物包括角闪石、Fe-Ti氧化物、磷灰石、黑云母、碱性长石和石英。锆石SHRIMPU-Pb年龄为1785±18Ma,代表岩墙的结晶年龄。岩石K2O+Na2O含量为3.63%~6.18%,K2O/Na2O比值为0.73~1.38,FeOT含量较高(10.03%~13.59%),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的稀土元素含量高(142×10-6~381×10-6),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Ba、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全岩εNd(t)值为-6.2~-8.1。岩墙的固结指数(SI)和MgO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幔源岩浆发生过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基性岩墙属于板内拉斑玄武岩系列,与熊耳群火山岩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基于两者紧密的产出关系,我们认为该区岩墙可能是熊耳群火山岩的通道岩墙,共同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后伸展事件。  相似文献   
925.
新疆哈图-包古图金铜矿集区锆石年龄及成矿特点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申萍  沈远超  潘成泽  潘鸿迪  代华五  孟磊 《岩石学报》2010,26(10):2875-2893
晚古生代,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广泛的金、铜成矿作用,形成了哈图-包古图大型金铜矿集区。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量表明,含矿闪长岩体形成于312.3±2.2Ma~332.0±2.8Ma,矿集区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发生在石炭纪。哈图-包古图矿集区成矿作用有4个显著特点:(1)地幔流体活动强烈;(2)构造应力转化快速;(3)拉斑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岩浆成矿;(4)多种矿化类型集中发育等。哈图-包古图矿集区发育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和同期的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床以及热液脉型铜金矿床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926.
唐山地区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地处干旱和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导致干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干旱的气候和水资源的短缺,主要就是降水量的偏少.从简单实用角度考虑,本文根据唐山地区1956~2005年的水文和气象资料,采用降水距平、径流系数、她表湿润度指数等指标对唐山地区的干旱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该地区近50年的干旱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27.
通过对白龙江下游涉核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汽车能谱测量和地面伽玛能谱测量以及空气中的氡浓度的监测,得出区内各地层中的U、Th、K含量均符合当地各地层的特性,与当地本底基本一致,空气氡浓度范围为183.9~305.8 Bq/m3,均属正常,符合当地的天然放射性环境情况,对环境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928.
鲁中南抱犊崮地区,山体陡峭挺拔,风景秀丽,以有鲁南小泰山之称的抱犊崮为代表,山体顶部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九龙群张夏组灰岩组成,其下分布由长清群馒头组砂岩、砂质页岩、泥质灰岩、薄层灰岩及朱砂洞组灰岩、泥质灰岩等。“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并遭受长期的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剥蚀等多重地质作用而形成抱犊崮所具有的岱崮地貌,作为地质遗迹和地质地貌景观,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也是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29.
经过在测区进行双频中梯测量,圈定了4个激电异常,综合测区岩石的电性、物性特征,对异常进行了推断和解释。根据所测量的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结果分析,双频激电法完适应于云南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并能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30.
姑婆山地区钨锡矿床位于南岭钨锡成矿带西南缘,是我国重要的钨锡产地。区内有新路、水岩坝和珊瑚三个钨锡矿田,矿床类型多样。其中,锡锌硫化物型、黑钨石英脉型和钨锡石英脉型矿床较为典型,区内钨锡成矿与壳幔混源型花岗岩体和断裂关系密切。笔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区内主要钨锡矿田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认为钨锡矿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通过对区内构造和矿床的D-O同位素、H e-A r同位素、Pb同位素、S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认为深大断裂可能为幔源物质上侵提供了通道,钨锡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幔源物质参与了区内钨锡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