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6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310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151篇
地球物理   731篇
地质学   1090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101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西藏羌塘盆地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立成  魏玉帅 《岩石学报》2013,29(3):1039-1047
拉萨与羌塘地块于白垩纪中期的碰撞造山对羌塘原型盆地的热体制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羌塘盆地隆鄂尼夏里组和托纳木雪山组砂岩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120~ 80Ma之间,表明在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普遍发生了一次构造抬升事件,该期构造事件的年龄与盆地内早白垩世的岩浆热事件、主要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以及雪山组和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125~75Ma)较一致,是拉萨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事件的记录.热历史模拟表明,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对羌塘盆地南部和北部的热演化历史有着差异影响,羌塘盆地南部降温速率相对不大,抬升剥蚀厚度约1500m,而北部古地温迅速降温到近地表温度,抬升剥蚀厚度近4000m.这种差异抬升剥蚀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使得因拉萨地块构造负载而导致羌塘地块的挠曲有关.  相似文献   
952.
通过对甘孜-理塘金矿带内6个金矿区的11个磷灰石和锆石的裂变径迹数据分析,并对磷灰石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分析讨论了甘孜-理塘金矿带的成矿时代、构造热历史和构造事件.锆石裂变径迹结果显示金成矿时代主要为82~140Ma,属早白垩世成矿,并由南往北成矿时代具有变小的趋势,其中南段为124 ~ 140Ma,中段107Ma,北段约82Ma.磷灰石年龄亦具有同样趋势,矿石年龄为14 ~ 27Ma,围岩为88~ 95 Ma.金矿带自燕山期以来,主要经历3个演化阶段,200~ 140Ma处于退火带中,为缓慢降温期,140 ~ 30Ma为相对平缓降温阶段,30Ma以来为快速降温期.从南到北降温速率依次加快,从锆石封闭温度250℃降至磷灰石封闭温度100℃的平均速率分别为1.46℃/Ma、1.67℃/Ma和2.21℃/Ma,对应的隆升速率为48.7m/Ma、55.7m/Ma和73.7m/Ma;从100℃降至地表温度的速率为3.15℃/Ma、5℃/Ma和6.07℃/Ma,对应的隆升速率为104.9m/Ma、166.7m/Ma和202.4m/Ma.甘孜-理塘带的大规模陆内隆升主要在3Ma内,平均20℃/Ma,667m/Ma,属于快速隆升,隆升量约2km.  相似文献   
953.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sat and bulk density (ρbd) in an Atlantic blanket bog in the southwest of Ireland. Starting at a peatland stream and moving along an uphill transect toward the peatland interior, ρbd and Ksat were examined at regular intervals. Saturated horizont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hsat) and vertical (Kvsat) was estimated at two depths: 10–20 and 30–40 cm below the peat surface, whereas ρbd was estimated for the full profile. We consider two separate zones, one a riparian zone extending 10 m from the stream and a second zone in the bog interior. We found that the Ksat was higher (~10–5 m s–1) in the bog interior than that in the riparian zone (~10–6 m s–1), whereas the converse applied to bulk density, with lowest density (~0.055 g cm–3) at the interior and highest (~0.11 g cm–3) at the riparian zone. In general, we found Khsat to be approximately twice the Kvsat.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lower Ksat at the margins control the hydrology of blanket peatland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hat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se two key properties be accommodated in hydrological models if the correct rainfall runoff characteristics are to be correctly modelled. Stream flow analysis over 3 years at the peatland catchment outlet showed that the stream runoff was composed of 8% base flow and 92% flood flow, suggesting that this blanket peatland is a source rather than a sink for floodwater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4.
传统上,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通过拟合迭代反演计算得到大地模型,然而,由于航空电磁数据道间的较强相关性,导致病态反演,并引起超定问题;同时电磁数据的相关性使其与模型参数的映射关系复杂,增加了反演的复杂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航空电磁数据变换为正交的较少数量的主成分,不仅降低了数据道间的相关性,减小了数据量,同时压制了数据的不相关噪声。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逼近主成分与大地模型参数间的映射关系,避免了传统反演算法中雅克比矩阵的复杂计算。层状模型的主成分神经网络与数据神经网络的反演结果对比显示,主成分神经网络反演方法网络结构简单,训练步数少,反演结果好,特别是对于含噪数据。准二维模型的主成分ANN、数据ANN以及Zhody方法的反演结果显示了主成分神经网络具有更接近真实模型的反演效果,进一步证明了主成分神经网络反演方法适合海量航空电磁探测数据反演。  相似文献   
955.
张明  张虎元  贾灵艳 《岩土力学》2012,33(6):1673-1678
设计了专门的浸水试验装置,测定了膨润土-石英砂混合物在非膨胀条件下吸水引起的水分分布及膨胀应力变化,研究了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非饱和水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干密度约1.70 g/cmP3、掺砂率为30%的GMZ001膨润土-砂混合物的水分扩散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呈U型变化,即随着含水率增加,汽态水分扩散系数减小,液态水分扩散系数增大。根据理论推导建立非饱和导水率估算方程。计算发现,混合物的非饱和导水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汽态水分非饱和导水率先增大后略有减小,液态水非饱和导水率始终增大。试验发现,试样吸水后干密度趋于均匀化,试样内部不同位置的应力发展与水分迁移过程密切相关:渗入端的应力在入渗初期增长很快,随后减慢;渗出端的应力持续稳定增长;入渗96 h后,两端应力趋于一致。估算出的水分扩散系数及非饱和导水率,可用于评价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阻隔核素迁移安全性。  相似文献   
956.
柴达木盆地土壤湿度的遥感反演及对蒸散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是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循环系统的核心与纽带,蒸散是该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从区域尺度上研究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土壤含水量对蒸散的影响对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数据和GLDAS数据,应用表观热惯量法对GLDAS地表0~10 cm土壤湿度数据降尺度处理,估算柴达木盆地平原区2014年间6—9月的月均土壤湿度,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实测土壤湿度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利用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对平原区9个子流域的日均蒸散量进行计算,分析了土壤湿度与日均蒸散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表观热惯量(ATI)与GLDAS地表0~10 cm土壤含水量数据相关性较好,决定系数R2整体在07以上;利用ATI对GLDAS数据降尺度处理,得到的土壤含水量与NDVI和实测土壤湿度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4和0791,因此使用ATI法对GLDAS土壤含水量数据降尺度反演柴达木盆地平原区土壤湿度是可靠的。平原区日蒸散量与土壤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整体在096以上,在影响蒸散的各考虑因素中,土壤湿度对蒸散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957.
以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衰减模型为基础,推导了不同回扬次数的渗透系数解析表达式;将其应用于Theis公式,获得了考虑渗透系数衰减以及暂时性堵塞率条件下回灌与回扬物理过程中含水层压强的解析表达式,更准确地刻画了回灌与回扬的物理机制。计算结果表明:在连续回灌不回扬过程中,井内灌压增长符合指数曲线特征,而采取回扬措施后,由指数连续上升转变为间断式阶梯上升;回扬次数越多,灌压下降越明显,但灌压变化幅度随回扬次数的递增而减小。根据解析解定义的两种堵塞率的结果,可以实现利用实验判断不同成分回灌水源对含水层堵塞机理的分析,从而达到科学制定回灌水源标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8.
渗透水压对节理应力-渗流耦合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渗透水压对节理应力-渗流耦合特性的影响,通过对6组人造节理试件恒定法向载荷和恒定法向刚度的压剪渗流试验,分析了应力和位移、节理水力开度以及透过率随剪切位移的变化趋势,获得了渗透水压对节理岩石应力-渗流耦合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节理试件的剪切应力和位移、水力开度以及透过率都与渗透水压密切相关。剪切应力随渗透水压的增大而减小,法向变形、水力开度和透过率却随渗透水压的增大而增大。在压剪渗流试验过程中,不同渗透压力的节理试件都发生了剪胀效应。研究可为深部岩体工程围岩遇水作用稳定性及渗流灾害控制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9.
应用CT技术研究瘦煤在不同温度下孔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µCT225kvFCB型高精度(µm级)CT试验分析系统,对直径1 mm的瘦煤从18 ℃到600 ℃高温下的热破裂过程进行了显微CT观测和分析.发现了瘦煤的热破裂规律:300 ℃煤样中大量小的孔隙贯通成大的孔隙团,因此瘦煤的热破裂阈值在300 ℃附近,从常温到300 ℃煤样的孔隙率增加了0.5倍左右.研究了煤样在100~600 ℃范围内热破裂孔隙分布的分形规律,研究发现:从100 ℃到600 ℃,煤样的分形维数D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孔隙的演化规律:由初始较规则的小孔隙变形,过渡到大量较规则、小孔隙贯通成不规则的大的孔隙团,之后孔隙团缩合减小趋于规则.分布初值的对数随温度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从18 ℃到600 ℃孔隙数量的演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加.  相似文献   
960.
数值差分格式及格点设置对土壤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辉  刘树华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8):2514-2522
土壤温度是反映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能量循环的重要地球物理学参量,土壤温度的模拟精度直接影响着气候系统模式以及陆面物理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为了提高模式对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本文利用土壤热扩散方程的傅里叶解析解定量研究了差分方案、格点设置以及时间步长对土壤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格点设置方案,并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观测数据检验了该方案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差分方案中,显式方案的模拟误差最小,Crank-Nicolson方案其次,隐式方案的模拟误差最大;每一种格点设置方案均存在一个使模拟结果误差最小的最优化时间步长;常用格点设置方案的最优化时间步长为5358 s,最小标准差为0.156 K,优化方案的最优化时间步长为1694 s,最小标准差为0.0465 K;取时间步长为1800 s时,采用常用格点设置方案,巴丹吉林沙漠10 cm深度土壤温度模拟结果的标准差为1.61 K,而采用优化方案,模拟结果的标准差降至0.21 K,改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