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嫦娥三号着陆区月海玄武岩的年龄、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海玄武岩主要分布在月海中,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与地球玄武岩相比,富铁而贫钠和钾。月海玄武岩的成因,年代和成分研究是理解月岩形成与演化的基础。月球返回的岩石样品数量和覆盖面积有限,并且CE-3号着陆区没有月球样品返回,所以地球上的实验室样品分析方法不能应用到CE-3号着陆区玄武岩研究。本文对CE-3号着陆区月表和下伏玄武岩的组分、来源、分布、年代和层序进行反演和分析。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玄武岩单元的撞击坑频率-分布函数定年,基于撞击坑的月壤下伏玄武岩单元识别、划分及厚度反演,基于遥感数据的元素含量和矿物成分分析等。结果表明:(1)CE-3号着陆区至少出现了6次较大规模的岩浆充填事件,由新到老分别为EIm、EIm_1、EIm_2、Im、Im_1和Im_2,其中EIm单元年龄约为3.17Ga,Im单元年龄为3.48Ga;(2)研究区玄武岩单元铁元素成分变化不大,而钛元素含量有较大变化。并且玄武岩越年轻,铁和钛元素更加富集。对指示月表硅酸盐矿物的克里斯蒂安参数(CF)和弯曲指数(CI)进行计算,发现研究区没有高硅物质的分布;(3)研究区月海玄武岩充填活动具有多期次性,每期月海玄武岩的充填流动大体上保持由南向北方向,并且活动规模逐步减小;(4)下伏玄武岩单元EIm_1、EIm_2、Im、Im_1和Im_2的平均厚度分别为68.3m,68.6m,81.8m,59.1m和52.1m,其中EIm_1单元的厚度最大为150m,从西到东逐渐减小;Im_1最大深度为224m,位于研究区的北部,向东西两侧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12.
针对BSHTI和IBSHTI两种算法对卫星影像云雾校正后,地表的色调和纹理等细节缺失严重的问题,提出OIBSHTI算法对IBSHTI算法得出的雾厚度图像进行地表信息削减。通过填洼算法去除暗色区域,并引入纹理和边缘信息等进行优化处理,在彻底去除云雾的同时保留地表的色调和纹理,特别是蓝色或红色建筑物房顶的校正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储层预测方法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寻找单纯构造圈闭发展到岩性圈闭,及识别隐蔽非背斜岩性圈闭,如何准确对该圈闭进行定量化储层预测描述,以及储层预测的精度、可靠性合理评价,一直是地质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依靠高品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围绕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如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预测这一核心问题,各种技术方法相互配合,成功地进行了多方法的砂体厚度预测、渗透砂体预测、物性参数预测。经钻井资料验证,均见到较好地质效果,为深层重力流水道砂体发育区的储层定量化预测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断层物质测年的热释光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凤桔  马胜利 《地震地质》1994,16(2):167-175
断层物质TL测年的关键,是断裂运动产生的温压效应能否使断裂带内某些矿物原贮存的TL能量完全释放而“归零”。为此,进行了不同条件的高温、高压和位移速率变化等的模拟断裂运动的实验。结果表明,断裂运动产生的摩擦增温是使断层面上矿物TL强度减弱的主要因素。讨论了摩擦增温值与断裂运动时剪应力大小、断层泥厚度和断层位移间的关系,并得到了野外断层面上实际测试的证实。据此研究成果,还对小湾坝区F_7断裂的活动时代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震波速度与岩石放射性生热率之间的实验关系,结合地表岩石生热率的测试,对黑水─泉州地学断面东段18条一维地震剖面上的热源垂向分布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维和二维稳态热传导模型.根据干玄武岩固相线公式,估算了上地幔介质部分熔融开始的深度("热"岩石层厚度).模型显示出深部温度场沿断面方向侧向变化显著.莫霍界面温度在400-700℃间变化,相应的"热"岩石层厚度为75-205km.一维和二维温度模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侧向热传递显著的下地壳和上地幔中.温度场的变化与造山带的形成年代或后期叠加构造热事件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近15 a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了上海市1990~2004年逐日4个时次的气象资料,运用修正的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和国家标准GB/T13201-91规定的混合层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出了逐日四个时次的稳定度等级和混合层的厚度,分析了各类稳定度频率和混合层厚度的逐年、逐月和不同时次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量对该地区大气稳定度的影响较大;风速对该地区混合层厚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压溶作用产生的缝合线是烃富集的场所及初次运移的通道。碳酸盐岩烃源岩压溶过程,随着地层厚度和体积的减小,未熟和低熟油气会伴随孔隙流体一同排出。根据碳酸盐岩埋藏与压溶机理,提出了压溶的碳酸盐岩缝合线或溶解缝厚度恢复及其古厚度恢复的数学模型,同时结合碳酸盐岩基质和缝合线孔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建立了定量计算碳酸盐烃源岩压溶排烃量的数学模型。上述数学模型的关键是确定压溶作用开始和结束的深度和时间,缝合线的厚度  相似文献   
18.
The use of gravel and sand as mulch has been an indigenous farming technique for crop production for over 300 years in the semiarid loess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exture and thickness of gravel and sand mulch layers on soil water storage by field experiments. The texture experiment consists of three commonly used gravel mulch types: pebble, mixed pebble and sand, fine sand; and the thickness experiment consists of 1, 2 and 3-layers of 2 cm pebbles. Each treatment has three replic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vel-sand mulche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conserving soil water, as compared with the bare soil treatment, and the mixed pebble and sand mulch was more effective to conserve soil water than the sole pebble or sand mulch.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with mulch thickness (the number of gravel layers), 1-layer treatment had an average soil water content of 10.85% at 0-60 cm soil layer after a rainfall of 10 mm, 2.42% and 4.92% less than the 2-layers and 3-layers treatments. From May to October in 2004, two and three layers of pebbles conserved 9.8 ± 6.6 mm and 20.0 ± 14.3 mm more water,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with the one layer of 2 cm pebbles at the soil depth of 0-100 cm.  相似文献   
19.
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污染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影响的问题,利用2010—2012年成都地区探空资料的温度数据,系统研究了成都地区逆温的结构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2年成都地区整体以贴地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大及强度最强,其次为低悬逆温和高悬逆温。不同类型逆温出现的频率、厚度及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贴地逆温春季出现频率最高,厚度最大,其他各季差异不显著;冬季逆温最强,夏季最弱。3类逆温的日变化明显,08时逆温出现的频率和厚度普遍大于20时,且08时逆温强度大于20时。分析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层特征,对了解成都地区污染物扩散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化导致冻土区大范围地面变形,严重破坏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水文地质条件,亟需加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的观测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的小基线集时序InSAR(DSs-SBAS)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布式目标提取和特征值分解算法,并结合基于地温-形变约束关系的参考点选取新策略,提高了冻土形变监测结果的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以祁连山黑河西支源头的野牛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27景Sentinel-1SAR影像进行时序InSAR分析,获取了2014-2016年该区多年冻土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年均形变速率,并利用Stefan模型联合地温数据估算其季节性形变幅度.实地踏勘和结果分析表明:(1)研究区大部分多年冻土处于稳定状态(-1.0^+1.0cm·a^-1),在地形陡峭的南坡边缘及含冰量丰富的野牛沟河上游两侧沟底部分区域存在较大形变;(2)区域内冻土形变时间序列呈现年周期变化,冻土冻融形变存在季节性周期形变和季节性波动下沉两种形变特征,形变幅度和速率最大可达6.0cm和-3.0cm·a^-1;(3)不同区域的活动层冻结/融化始日和冻土形变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和冻土地貌、土壤类型以及活动层厚度有关.本文提出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范围冻融监测和活动层厚度反演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