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2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55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371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146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关于台风"飞燕"(0102)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台风"飞燕"路径、结构等方面问题。台风"飞燕"登陆前先后受地形低压和热带云团影响,分别出现右折和左折。在结构上具有尺度小、强度强和椭圆形眼的特点,椭圆形的眼区使沿海台站在台风来临前3~9 h内气压明显上升。狂风暴雨出现在台风中心及其右侧地区,灾害主要由猛烈阵风和暴潮造成。  相似文献   
122.
一次暴雨过程的EOF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铭  安洁  朱敏 《大气科学》2007,31(2):321-328
在用21层η坐标细网格模式对1998年7月21~22日发生在武汉地区的一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数值模拟的基础上, 利用较高时空分辨的模式输出结果对暴雨过程做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尝试。结果表明:EOF第1主分量的空间分布代表典型的暴雨环境背景场的低值系统;EOF第2主分量的空间分布与人字形切变线(西部为冷式切变,东部为暖式切变)相联系,是影响这次暴雨的重要形势场;利用相轨线分析方法发现,暴雨过程中EOF第1主分量和EOF第2主分量的时间系数在暴雨临近阶段,两者正相关,激发暴雨,在暴雨后期两者负相关,促使这次暴雨趋于减弱结束。  相似文献   
123.
"龙王"(LONGWANG)台风过程湿位涡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MM5V3中尺度数值模式对0519号台风“龙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计算了台风过程湿位涡(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MPV)的演变,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过程大暴雨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倾斜涡度发展是“龙王”台风在福建沿海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机制之一,湿位涡能够对暴雨落区的预报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暴雨产生在θse线陡立的对流层中低层MPV1等值线密集带中零线附近,对流层中高层的MPV2负值区可以作为暖湿气流或涡旋活动的示踪;另外,对流层中高层中高纬度冷空气扩散南下与台风的东南暖湿空气在福建沿海交汇,加剧了气旋性涡度发展,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国际泥沙研究》2020,35(4):408-416
The magnitude of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load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check dams under extreme rainstorms is a long-standing concern. The current paper aims to use check dams to deduce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under extreme rainstorms in a watershed an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 in sediment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eck dams. Based on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at 12 check dams with 100% sediment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and sub-catchment clustering by taking 12 dam-controlled catchments as clustering criteria,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resulting from an extreme rainstorm event on July 26, 2017 (named “7·26” extreme rainstorm) was estimated in the Chabagou watershed in the hill and gully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diment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among the check dams in the watershed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field observations at 17 check da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erosion intensity under the “7–26” extreme rainstorm was approximately 2.03 × 104 t/km2, which was 5 times that in the second largest erosive rainfall in 2017 (4.15 × 103 t/km2) and 11–384 times that for storms in 2018 (0.53 × 102 t/km2 - 1.81 × 103 t/km2). Under the “7–26” extreme rainstorm,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in the Chabagou watershed above the Caoping hydrological station was 4.20 × 106 t. The sediment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of the check dams with drainage canals (including the destroyed check dams) and with drainage culverts was 6.48 and 39.49%, respectively. The total actual sediment amount trapped by the check dams was 1.11 × 106 t, accounting for 26.36%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oil erosion. In contrast, 3.09 × 106 t of sediment were input to the downstream channel, and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channel was 2.23 × 106 t, accounting for 53.15%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oil erosion. The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 at the hydrological station was 8.60 × 105 t.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SDR) under the “7·26” extreme rainstorm was 0.21.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was huge, and the sediment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of the check dams was greatly reduced under extreme rainstorm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 of check dams to improve the sediment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and flood safety in the watershed.  相似文献   
125.
滑坡临界暴雨强度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本文介绍了几个主要暴雨滑坡集中区的临界暴雨强度,分析了各地临界暴雨强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指出前期降雨对滑坡滑动是否有明显影响,取决于滑体岩土性质及滑坡形成机制等多种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26.
黄河三角洲短期暴雨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气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0~1995年日本数值预报产品与实时资料相结合,研制黄河三角洲短期暴雨预报系统,经1996年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7.
9608号台风登陆北上总能量变化及渤海高压维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晁淑懿  仇永炎  汪迎辉 《气象》1998,24(6):3-10
首先分析了属于台风与西风槽的相互作用型的9608号台风在其登陆泊台风核心区总能量及其组成部分的变化。结果指出,决定总能量再度增长的主要是潜热能,而此时潜热能的增长是同台风东侧低层偏南急流有密度关系。台风的东北象限内潜热能增长最盛,特大暴雨区恰也在这个象限。其次利用对流层高层散度风场与旋转风场的配置,从散度风动勇与旋转风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半定量地估计台风东侧黄海、渤海、日本海高压上空反气旋环流的增  相似文献   
128.
中国24h台风路径预报难点及其大尺度环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琼琼  吴立广 《气象科学》2015,35(4):389-397
主要分析了2005—2012年中国24 h台风路径预报误差较大的样本及其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基于850 hPa风场的低通滤波等分析发现:去除占总数3.9%的预报误差最大样本后,平均预报误差可以减小8.5%。这些预报误差最大的样本中有近60%呈现为移向误差较小、移速较观测慢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大尺度环境场可分为气旋性环流、弱背景场和副热带高压西侧3类。气旋性环流包含近3/4的样本,其中又有一半受季风涡旋的影响。平均移动速度分析表明,这些台风起报时刻前后,平均移速的突然增加是预报移速较慢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台风24 h路径预报的主要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9.
通过T639模式预报产品在内蒙古地区降水量、2 m温度、相对湿度和10 m风向、风速及降水过程预报效果的适用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准确率较风向、风速明显偏高,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误差系统偏小,风速预报误差偏大的概率较大;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随降水等级增加而递减,对小雨而言,模式漏报率小于空报率,多报降水的偏差和少报降水的偏差相近。在预报要素空间分布上,风向预报的偏差顺时针偏转,其夹角小于45°,温度预报偏差总体偏小,相对湿度预报偏差由西向东表现为“+、-、+、-”的分布特征;小雨和中雨落区预报偏大,暴雨落区预报偏小;贝加尔湖冷涡强度的预报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预报偏弱,影响范围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130.
利用2013年台风“苏力”的监测资料、台风灾情资料、2000年后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台风“苏力”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网络问卷调查资料,采用相似分析法的上下限区间估算法,预评估台风“苏力”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并利用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对台风“苏力”进行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台风“苏力”预评估结果与实际灾情相符,台风“苏力”灾害风险分布与实际灾情分布大部分一致,风险等级高的县市,实际灾情重,高风险区的大部县市直接经济损失均为1000万元以上。应用台风灾害防御行为效益评估三级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可知,指标体系中的各级各项指数均能较好地反映和评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公众参与的防御行为效益,政府主导在各类减灾行为中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