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9篇
  免费   647篇
  国内免费   1089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1860篇
地球物理   466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923篇
天文学   250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53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复合沙垄是最大的沙丘地貌类型之一,表现为简单沙丘类型的垂直叠加和水平连接,在沙垄的高大地形影响下,沙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风沙环境特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复合沙垄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观测研究其流场和上覆沙丘组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沙垄的流场可分为沙垄迎风坡气流加速区、沙垄背风坡气流转向减速区、垄间粗沙平地气流风速风向恢复区和气流风速稳定区。受沙垄流场和地形的控制,沙垄上覆新月形沙丘链,垄间地分有简单新月形沙丘、沙堆、沙片、侵蚀地、简单线形沙丘。上覆沙丘分布特征表现为:垄间地上覆新月形沙丘疏密度较小,沙垄迎风坡和沙垄背风坡上覆新月形沙丘疏密度较大,而且超过1,说明沙垄迎背风坡上覆沙丘有叠置现象。沙垄上覆沙丘高度自沙垄迎风坡底部到顶部增高,背风坡上覆沙丘高度自沙垄顶部到背风坡底部减小,上覆沙丘在自身形态、地形和流场的共同影响下,存在相对运动,表现为分布进一步集中,因此沙垄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2.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科学》2001,21(2):108-112
冬季对流层纬圈平均纬向风 (u)最主要的模态表现为两个相反符号的极值中心 ,一个在 30°~ 35°N之间 ,另一个则在 5 5°N。与此相联系的纬圈平均高度场最突出的模态也是有两个相反符号的中心 ,一个在 40°N附近 ,另外一个则在 6 5°N附近。因此 40°N和 6 5°N纬圈平均位势高度的差可以很好定义西风指数。西风环流的强弱不仅对北半球的气候有显著影响 ,对我国冬季的气温和降水也有显著关系。在高指数环流盛行的年份 ,我国普遍气温偏高。 16 0个站平均气温与西风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 0 .6 3。同时华北及以南降水增加 ,其中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以东地区相关最显著。 16 0站平均降水量与西风指数的相关达 0 .38。高指数年份里 ,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都减弱 ,低指数年份则增强 ,因此影响我国冬季气候  相似文献   
16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ind erosio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il erosion by wind means the soil particles are eroded and transported by wind. Fine particles of soil are transported as suspended load and may travel much greater distances than the coarse coarse materials do which are transported as creep and saltation. The finest particles and chemical microsome constitute the aerosol which can even keep for several years in atmosphere from descending. Wind erosion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n China, up to 2400 km2 of land is dese…  相似文献   
164.
INTRODUCTIONLargeareasofaridandsemiaridregionsoftheworldareaf fectedbywinderosion .Approximately 2 8.4%ofthisareaareaffectedbysevereandveryseverewinderosion (Katesetal.,1977) .InIraq ,thearidandsemiaridregionsrepresentnearly 75%ofthetotalland .5 0 %ofthislandissubjec…  相似文献   
165.
孟文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0,24(1):15-25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 轮式耦合”。基于此,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纬向风应力异常的4组敏感性试验, 去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大气异常 信号通过印-太齿轮组合(GIP)作为桥梁(atmospheric bridge),影响到另一地的海气 相互作用,从而将太平洋上的ENSO类年际变率信号与印度洋环流和亚洲季风纬向分量的变 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6.
本文运用已建立的二维时变云模式[1],就中低空风垂直切变对对流和云微物理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为此设计了五种方案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低空风切变较小时,容易爆发对流;中低空切变不超过某一值时,对流发展缓慢,但最终会爆发强对流;一旦中低空风切变超过某一值时,则对流发展不起来。另一方面,中低空风切变可加强各云微物理过程及地面降水量。  相似文献   
167.
天津塔层风切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鸣  唐有华  刘学军 《气象》1996,22(1):7-12
根据天津气象铁塔1990-1992年冬季8个月的风速、风向、温度等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天津250m以下边界层中风切变的若干特征,如风垂直分布幂次律中指数p的时空变化及频数分布,各层各时段风切变的频数分布,风切变与温度梯度、稳定度的关系。这些特征有助于对城市下垫面塔层中风垂直分布的了解。还分析了冷锋过境前后风切变及温度状 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8.
北京地区一次特大强风过程边界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刘小红  洪钟祥 《大气科学》1996,20(2):223-228
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资料对1993年4月9日北京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强风过程的边界层结构(风、温、风切变及阵风特征)进行了分析。随着该次大风的过境,边界层内风场出现数个风速高值中心,高度位于200~300 m,时间间隔1~3 h。伴随上层风速垂直切变和阵风特性。湍流能谱的计算结果表明了大尺度涡旋对边界层湍流微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9.
在日心距离1AU处的高速流的前沿部位,经常观测到厚度≈10km的流界面(streaminterface):跨过它密度陡降,温度陡增,风速上升,气压和磁场几乎连续.本文从日心距离0.3AU处一典型高速流的方位剖面出发,采用二维定态MHD模型,研究它在日球赤道面内随日心距离的演化.结果表明,流界面系高速流前沿非线性演化的产物.它先于前、后向激波形成,在日心距离1AU处得到充分发展,且作为高速流前沿的特征结构之一,可一直延伸到1AU以远的外日球层.  相似文献   
170.
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地面风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翟国庆  俞樟孝 《大气科学》1992,16(5):522-529
根据对华东地区9次强对流天气的地面风场分析发现,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与锋前暖区的中尺度辐合线有密切关系,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伴的扰动辐合值为-0.8×10~(-4)·s~(-1)左右.当有移动的天气系统与其相遇时,交点附近扰动辐合值迅速增大,促使对流迅猛发展且移速加快.辐合线的形成与大尺度背景和特定地形有关.移动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变压风有关而静正辐合线常与露点锋相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