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滑坡时间预报的非平稳时间序列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基于边坡变形破坏的特点,对位移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理论就位移观测值建立模型进而作出预报。通过实例验证,该理论方法在边坡变形破坏时间预报中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2.
基于弹性理论的顺层边坡失稳破坏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顺层边坡受力状况的基础上,当边坡的坡脚未被破坏时,将顺层边坡视为弹性地基上的悬臂梁,由此提出其失稳破坏的力学模型。应用弹性理论求出在力作用下悬臂梁的应力状态,并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导出可判定其稳定性的安全系数计算公式,得出了顺层边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极限长度。同时通过实例计算,将文中方法与应用突变理论所得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
中国西北地区黑风暴与农业防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杨根生 《中国沙漠》1996,16(2):97-104
本文通过对黑风暴的各种表现特征的描述,着重从“强风是黑风暴产生的动力;丰富的沙尘源是黑风暴形成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空气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形成黑风暴的形地貌因素;人为因素与黑风暴”等5个方面讨论了黑风暴的成因。  相似文献   
44.
Sand columns, sand cones, sand mushrooms and other striking sand form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Dutch and German beach and dune sands.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sand column formation. Recently it has become evident that homogeneous beach and dune sands often become irregularly wetted by infiltrating rainwater. In otherwise dry sandy soils, wet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fingers’) may develop. At two test sites the volumetric soil moisture content varied between 0·2 and 12·0 per cent. The wet fingers represent the premature state of sand columns. When the dry sand in between these fingers is blown away by the wind, the more resistant wet sand of the fingers will remain in its place and appear as sand columns at the surface. As a result of wind and erosive sand drifts, striking sand forms may be formed.  相似文献   
45.
从不稳定能量角度对条件不稳定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深厚的局地对流是在条件不稳定的层结中发生的,这就有必要考虑较厚气层对由底部上升气块所可能产生的总影响。从能量角度讨论了条件不稳定问题中的不稳定能量和对流有效位能,并利用观测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了单站地面湿静力能与条件不稳定中不稳定能量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从能量观点,对对流有效位能的两种定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对流有效位能定义为正、负不稳定能量之差时,其与动能相联系的表达式中包含了低层抬升速度,可以更全面地用于强对流天气预报,尤其是中国南方暖季的强对流预报。(2)气块从底层上升时,无论经历的是干绝热还是湿绝热过程,湿静力能守恒,所以总能量的变化就是动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合力对气块做功的大小,不存在湿静力能向动能的转换。(3)从本质上来说,单站低层湿静力能的时序变化用于对流预报的意义在于预示着正、负不稳定能量的改变,从而影响不稳定能量的值。这可以弥补由于高空探测时间分辨率较粗,不能计算逐时正、负不稳定能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46.
The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during January–March 2010 exhibited a marke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and a dominant period of 10-60 days. There were two active intraseasonal rainfall periods.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onset of the two rainfall event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ERA-interim data. In the first ISO event, anomalous ascending motion was triggered by vertically integrated (1000–300 hPa) warm temperature advection. In addition to southerly anomalies on the intraseasonal (10–60-day) timescale, synoptic-scale southeasterly winds helped advect warm air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ern Pacific into the rainfall region. In the second ISO event, anomalous convection was triggered by a convectively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which was caused primarily by anomalous moisture advectio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1000–850 hPa) from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Both the intraseasonal and the synoptic winds contributed to the anomalous moisture advection. Therefore, the winter intraseasonal rainfall events over East Asia in winter could be affected not only by intraseasonal activities but also by higher frequency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47.
岩石失稳破裂的变形突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在非刚性加载条件下岩石失稳破裂过程中变形突跳的特性, 根据时间的不可逆性, 研究了岩石试样在普通试验机下的变形规律及突跳特性, 得到了与尖点突变模式相似的突变机构。再利用突变理论中尖点突变模型研究由试验机和岩石试样组成的力学系统的失稳机制, 结果表明:两者得到的岩石变形突变量非常相似, 且具有同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8.
断层黏滑动态变形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断层黏滑过程的变形演化,尤其是失稳黏滑瞬间的断层位移演化特征,对于了解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igital speckle correlation method, DSCM),用三套图像采集系统(两套低速和一套高速图像采集系统)搭建了断层黏滑过程的多观测区域、多时间尺度的变形场测量系统,并用此系统对一种花岗岩双剪滑动模型的黏滑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间黏滑期和黏滑期断层位移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结果表明:间黏滑期断层位移演化体现出空间上的非均匀性和时间上的"趋同化"特征,断层滑动趋同化也许是断层错动匀阻化的一种宏观表现形式;断层黏滑动态过程持续时间非常短(本文300 mm断层黏滑过程持续时间约在1 ms量级),黏滑失稳前会出现预滑,预滑出现到黏滑失稳发生所经历的时间与黏滑失稳过程所用时间相差一个量级;断层的一次黏滑由若干个滑动速度不同的、小的失稳滑动组成,黏滑失稳过程中断层的滑动速度呈现出波动性,整个滑动过程中断层经历了多个高速滑动和低速滑动的交错.  相似文献   
49.
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总被引:64,自引:14,他引:50  
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地块古代生代期间并非被多岛--小洋盆分隔的微陆块,而是具有统一发展共笥的克拉通--西域板块,它具有新元古代早期克拦通化形成的基底和震旦系冰碛岩及亲扬子型下古生界的盖层,震旦纪--早古生代期间它和扬子-华南、澳大利亚板块同属于东风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位,它和扬子-华南板块类似,具有非稳定克拉 多裂解特征,北祁边-满加尔坳陷就是它武纪-中奥陶世最大的坳拉槽,此后晚奥陶世、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