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269篇
地球物理   318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81.
Seismoelectric coupling in an electric isotropic and elastic anisotropic medium is developed using a primary–secondary formulation. The anisotropy is of vertical transverse isotropic type and concerns only the poroelastic parameters. Based on our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algorithm, we solve the seismoelectric response to an explosive source. The seismic wavefields are computed as the primary field. The electric field is then obtained as a secondary field by solving the Poisson equation f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To test our numerical algorithm, we compared our seismoelectric numerical results with analyt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Pride's equation.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numerical solution gives a good approximation to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We then simulate the seismoelectric wavefields in different models.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four types of seismic waves are generated in anisotropic poroelastic medium. These are the fast and slow longitudinal waves and two separable transverse waves. All of these seismic waves generate coseismic electric fields in a homogenous anisotropic poroelastic medium. The tortuosity has an effect o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slow longitudinal wave. The snapshot of the slow longitudinal wave has an oval shape when the tortuosity is anisotropic, whereas it has a circular shape when the tortuosity is isotropic. In terms of the Thomsen parameters, the radiation anisotropy of the fast longitudinal wave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value of ε, while the radiation anisotropy of the transverse wave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value of δ.  相似文献   
982.
利用信息熵方法对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进行离散化,根据信息熵的准则函数,寻找断点,对属性进行区间分割,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并用决策树方法对多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分类,通过对比离散化前后的分类效果分析离散化对多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3.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化学分布特征又反映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化结果。在地下水化学场的形成过程中,影响沉积盆地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对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影响作用在垂向上具有阶段性,在平面上具有选择性。前者导致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垂直分带性,从浅到深可以划分出:1)大气水下渗淡化带,2)近地表蒸发浓缩带,3)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C1)—压滤浓缩带(C2),4)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和5)渗滤浓缩带等5种水化学剖面单元类型。后者决定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平面分区性:1)盆地边缘为大气水下渗淡化区,2)盆地中央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3)越流区为过渡区,4)越流-蒸发区为浓缩区。在泥岩压实排水形成的离心流方向上,矿化度、Na+浓度、Cl-浓度和盐化系数升高,(CO32-+HCO3-、SO42-浓度、钠氯系数(γNa+/γCl-)和脱硫系数(SO42-/SO42-+Cl-)降低。在大气水下渗向心流方向上,矿化度、离子浓度和钠氯系数、脱硫系数和盐化系数一致升高。  相似文献   
984.
排水粉喷桩(2D工法)加固软土地基对桩周土体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排水粉喷桩(简称2D工法)作为一种新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在淮盐公路软基处理中得到试用,效果良好;但是目前对其桩间土强度的变化规律还不是很清楚,本文首次通过大量现场试验,采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等试验手段,测得了排水粉喷桩施工后桩间土强度变化的规律。结果显示在排水粉喷桩施工后,桩间土强度先降低,之后随着龄期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985.
口镇-关山断层的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娟  邢西淳 《高原地震》2006,18(1):21-27
对口镇—关山断裂带各跨断层测段高差变化、站差分析、速率变化及其合成作了分析探讨,同时还进行了小波变换分析,并对三原井水位和跨断层垂直形变作相关分析,研究探讨了该断层异常活动特征及其映震关系。  相似文献   
986.
杭州湾潮波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σ坐标下的三维数值模式”来模拟杭州湾三维潮波运动,水平方向上以较小尺度的差分网格覆盖计算区,垂直方向上给予均匀的分层,对占本湾水位谱总能量80%的半日潮波M_2和半日潮波m_1((K_1+O_1)/2)两类进行了数值模拟。水平流动和潮位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实测值拟合良好。计算表明,水平潮流具有明显的往复流性质,主要呈东-西方向;流速自湾口向湾顶增加,M_2分潮流最大可达270cm/s左右,m_1分潮流最大可达24cm/s左右。在太阴时1和13时,于湾的中部偏南存在一个弱的逆时针向的大涡旋;在7和19时于上述位置存在一个弱的顺时针向的大涡旋。垂直流速振幅一般为10~(-2)—2×10~(-2)cm/s,最大可达2.5×10~(-2)cm/s,位于乍浦附近的底层水域中。  相似文献   
987.
利用1970—2019年南疆59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月平均垂直速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分析夏季南疆上升运动和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夏季南疆降水量由“暖干”向“暖湿”转变,且在1990年发生突变,其具有5~10 a年际尺度和21~27 a、14~18 a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空间上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低空上升运动由弱转强,850 hPa上升运动在2004年发生突变,700 hPa无显著突变点,其年际及年代际尺度具有与降水相同的变化周期,空间上巴州及吐鲁番市部分区域上升运动减弱,降水量减少,其它区域上升运动增加,降水量增多,其中克州、喀什地区上升运动增加显著,降水量增加速率最大,达1.0 mm/a。低空上升运动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700 hPa相关性大于850 hPa。  相似文献   
988.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定量分析了形成次表层暖水各因子的作用,表明太阳辐射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来源;长波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其他大气因子对次表层暖水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厚冰区不能形成次表层暖水,海冰越薄,水道面积越大,则冰下次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得就越快,薄冰和冰间水道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能量通道;通过模式的拟合给出湍扩散系数垂向变化的估值,冰下表层海水垂向湍扩散系数为5.0×10-3m2/s左右,而次表层垂向湍扩散系数却快速降低到1.0×10-6m2/s,表明跃层导致的稳定性增大是形成次表层暖水尖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