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aiwan has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 for sediment-related disasters such as debris f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reducing debris flow disasters. However, it is impossible to construct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 all debris flow areas in a short period.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aims to gradually develop non-structur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including evacuation planning, debris flow disaster emergency action system, disaster resistant community program, recruitment of debris flow professional volunteers, debris flow warning systems, and l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mitigate disasters and secure the safety of residents.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processes and effects of recent debris flow non-structur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in Taiwan. The average number of casualties prior to the year 2000 was far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after 2000 because debris flow evacuation drills have been promoted since 2000 and the debris flow disaster emergency action system has been progressively improved since 2002. Furthermore, the changes in risks caused by debris flow disast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n-structur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were used to expl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strategie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ftware-based non-structural preventive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asualties caused by debris flows at both 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相似文献   
22.
为规避财务危机 ,减少财务损失 ,企业应经常性地利用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相关经营资料 ,结合运用多变量分析模型和单变量分析模型 ,进行财务预警动态分析 ,充分发挥其监测、诊断、预控和矫正的功能 ,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健康、有效地经营。  相似文献   
23.
2010年1月,中国地震局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立项建议书编制工作,2015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后获批,历经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于2018年启动项目建设,并计划2023年投入运行,开展试服务。随着项目的实施,在台站观测系统建设、中心建设与集成、定制化软件研发、服务系统建设与拓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文结合预警工程的目标、主要内容、技术体系等情况,对预警工程进展进行了介绍,随着项目的建设,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外开展地震预警试服务工作,工程完成后将成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核心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24.
基于Voronoi图和地震震中近似满足双曲线分布,提出了一种联合应用V图和双曲线的地震预警快速定位方法.并对青海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处理.研究结果发现,该地震定位方法能满足地震速报的精度要求,在时效性上也可满足地震预警的需要.该方法在地震预警方面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
现今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从地震预警的概念、系统构成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对目前国际上地震预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继而通过对国内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地震预警系统的开展在政府、社会、台网建设和研究基础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地震预警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非技术性挑战进行了估计,并建议加强法律措施、公众教育、震害防御等方面的配套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预警系统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降雨滑坡预警的概率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滑坡启动的降雨临界值是滑坡预警的关键,由于研究区资料数据有限,关键值难以确定,降雨滑坡预警效果受影响。所以应该对预警结果进行概率分析。本文利用作者在已开发的降雨滑坡预警系统,提出采用降雨滑坡预警概率分析方法进行预警。通过对滑坡与雨量相关性、降雨滑坡启动值等对滑坡预警的时间概率、空间概率及预警概率进行分析,计算危险区内已发生滑坡频率和降雨滑坡发生频率,得到降雨滑坡预警概率使得预警系统更加可靠。并以沐川县为例对模型进行了算例检验,为更科学的对降雨滑坡进行预警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7.
分析铜仁市短历时(3 h,6 h,12 h)暴雨频次和暴雨极值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梵净山东北侧的松桃县是短历时暴雨的高发区,市域内暴雨橙色及以上预警最佳发布时刻主要在夜间,比例为62.5%(万山)~100%(思南),暴雨黄色以上预警发布最优时刻主要也是在夜间,比例为53.6%(万山)~77.3%(思南)。3h和6h雨量初始达到暴雨标准的时刻大部分也是在夜间,比例分别为达到50%(万山)~95.2%(印江)和58.8%(玉屏)~77.1%(松桃),开展强降水“三个叫应”十分必要。通过个例分析,县域范围内的短历时暴雨依然具有分散性和跳跃性特点,值班值守和服务时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8.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影响突出。在区域尺度,基于普遍性、区域性输入—输出因素通量模型,估算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的年净通量,进而开展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环境预测预警。预警主要通过由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与其概率空间分布相结合的概率克里金法模型获得的因子污染概率进行。预警因子浓度阈值取自土壤环境质量国标标准二级标准。分析显示,研究区水田土壤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重警因素主要来自Cd,Hg,Ni,Cr,旱地土壤重警因素主要来自Cd,Hg,Ni,园地土壤重警因素主要来自As,Cr和Ni。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发展方式,到2025年,水田土壤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重警区域有江门市的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整个中山市,广州的南沙区、番禺区,肇庆市的鼎湖区、端州区、高要市,以及珠海的斗门区。旱地重警区域主要为广州的番禺、南沙,白云区、黄埔区、罗岗区及花都区,佛山的高明、南海、顺德、禅城区,肇庆的四会,中山的小揽、古镇、三角、东升,珠海的斗门、金湾等,以及江门的市区、新会市、开平市和台山市。园地重警区域有广州的南沙、番禺区、花都区,惠州惠东县的北部等,珠海的斗门、金湾和坦洲,佛山的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等地。  相似文献   
29.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 EEW) has come to attention,as earthquake prediction is still unreliable.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important issues of EEW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composition and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EEW in China,we find tha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have been met for building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in the country in terms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need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basic research.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non-technical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EEW in China are evaluat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regarding the relevant legal measures,public education and protection against earthquake disasters. so as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role of the EEW system in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相似文献   
30.
李佳威  吴忠良 《中国地震》2016,32(4):584-594
以首都圈地震预警原型系统为例,讨论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EEWS)设计中如何通过对"盲区"的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认为如果不仅考虑走时,而且考虑有限震源尺度和记录台站的实际工作状况,那么在台间距为20km时继续加密台站,虽不再能明显减小"盲区",却仍可以对控制"盲区"、提高预警系统的减灾效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