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256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周萌  江善虎  任立良 《水文》2016,36(1):22-26
选取史灌河流域上游黄泥庄站以上集水区域为研究流域,以地面站点观测为基准数据,评估TRMM 3B42V7版本卫星降水数据的精度,并采用上述两种降水数据驱动栅格型新安江模型,模拟黄泥庄站日径流和月径流过程。结果表明:2001~2010年TRMM 3B42V7降水数据与雨量站数据累积量的偏差不大,仅为1.71%,但相关系数较低,采用TRMM降水数据模拟的日径流能基本再现黄泥庄站的日径流过程,但对洪峰的模拟精度较低;TRMM月降水数据精度较高,相关系数为0.96,能够较为精确地模拟黄泥庄站的月径流过程。  相似文献   
52.
为了明确脊尾白虾维甲酸X受体基因在环境胁迫和蜕皮周期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维甲酸X受体c DNA全长,命名为Ec RXR基因,该c DNA序列全长为1323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55 bp,编码一个28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0.918 k Da,理论等电点为PI为6.788;Ec RXR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经Blastp在线比对分析显示,Ec RXR与已知甲壳动物RXR的同源性为71%—90%;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Ec RXR的氨基酸序列与日本沼虾RXR的氨基酸序列聚为一支。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Ec RXR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眼柄相对表达量较高,血淋巴中最低。Ec RXR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规律表明,Ec RXR基因表达在不同蜕皮时期存在明显变化,在眼柄、肝胰腺、胃和肠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鳃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表皮中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Ec RXR基因在温度、盐度胁迫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分析结果发现,温度、盐度胁迫均可显著改变Ec RXR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模式,温度胁迫下Ec RXR基因在鳃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肝胰腺中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表达趋势;盐度对鳃和肝胰腺的调控模式相同,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Ec RXR基因在脊尾白虾蜕皮发育、酶活性调控及渗透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甲壳动物维甲酸X受体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3.
Copper speciation in a collection of Japanese geochem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JSO‐1, JLk‐1, JSd‐1, ‐2, ‐3 and ‐4, JMs‐1 and JMs‐2) was achieved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and characterised using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In the first step of the extraction, referred to as the acid fraction, between 1% and 20% total Cu within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was extracted. Such a result is typically accounted for by absorption of Cu onto clay minerals.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Cu sulfate (an oxidation product of chalcopyrite) was observed in some of the stream sediments affected by mining activity (JSd‐2 and JSd‐3) instead. Copper was extracted in the reducible fraction (targeting Fe hydroxide and Mn oxide) (2–49% total Cu). Between 2% and 51% Cu was extracted in the oxidised fraction (targeting sulfides and organic matter). 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 spectroscopy clarified that the reducible fraction consisted of Cu bound to Fe hydroxide, whereas the oxidised fraction was a mixture of Cu bound to humic acid (HA) and Cu sulfide. In the oxidisable fraction, chalcopyrite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dentified in JSd‐2, and Cu bound to HA was the major species identified in JSO‐1 (a soil sample).  相似文献   
54.
Although most of the world's uranium exists as pitchblende or uraninite, this mineral can be weathered to a great variety of secondary uranium minerals, most containing the uranyl cation. Anthropogenic uranium compounds can also react in the environment, leading to spatial–chemical alterations that could be useful for nuclear forensics analyses. Soft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XAS)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non‐destructive, element‐specific and sensitive to electronic and physical structure. The soft X‐ray probe can also be focused to a spot size on the order of tens of nanometres, providing chemical information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owever, before XAS can be applied at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spectroscopic signatures for a variety of uranium compounds in the soft X‐ray spectral region. To that end, we collected the near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NEXAFS) spectra of a variety of common uranyl‐bearing minerals, including uranyl carbonates, oxyhydroxides, phosphates and silicates. We find that uranyl compounds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class (carbonate, oxyhydroxide, phosphate or silicate) based on their oxygen K‐edge absorption spectra. This work establishes a database of reference spectra for future spatially resolved analyses. We proceed to show scanning X‐ray transmission microscopy (STXM) data from a schoepite particle in the presence of an unknown contaminant.  相似文献   
55.
对共反射面叠加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反射面元(CRS)叠加考虑了反射层的局部特征和第一菲涅耳带内的全部反射,更充分挖掘了多次覆盖数据的潜力.但在地下介质复杂并存在倾斜层时存在反射点分散的情况,从而影响了CRS叠加效果.本文从射线理论出发,在考虑反射层局部特征的情况下,推导了水平地表和起伏地表情况下计算真实反射点分散程度的公式,最终将反射点分散程度定量表达出来.通过对反射点分散程度的控制,从CRS道集中抽取出共反射点(CRP)道集,在CRP道集中而不是在CRS道集中实现叠加,其效果应比传统的CRS叠加效果要好.利用水平地表和起伏地表的模型验证了本文所推导的公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公式在实际资料处理中的运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弯曲射线追踪中Dijkstra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针对图论中寻找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内存占用量大,效率低的缺点,对该算法进行了改进,修改后的算法计算效率是原来的四倍,内存使用量和图中节点数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用新算法求出了激发点和接收点的最短走时路径,并由激发接收点的旅行时结合联合迭代法对理论模型和实际场地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和直射线追踪相比,弯曲射线路径能更好地反演出地质体内部的速度场分布.理论模型和实际探测结果证实改进后的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7.
二维复杂介质中地震波走时和射线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Podvin和Lecomte的精确局部格点走时计算方法和Schneider等人的动态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可得到一种快速、有效的有限差分波前计算方法。使用该方法对各种类型地震波的走时和射线的计算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这种有限差分走时计算在叠前深度偏移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8.
本文介绍了Light Speed VCT的技术特性,包括硬件、软件和图像重建的技术进步,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图像质量上的改进和临床应用.这些先进的临床应用包括5秒心脏成像、胸痛三联诊等.探讨了降低病人剂量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图像质量和X射线剂量的和谐和同一.  相似文献   
59.
宇宙线发现百年以来,宇宙线起源仍然是一个谜.研究宇宙线起源主要在甚高能(VHE)伽马射线天文学和宇宙线物理学两个领域交叉展开.新一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拥有高海拔、全天候和大规模优势,利用多种探测手段对宇宙线开展联合观测,大幅提升对伽马射线和宇宙线的鉴别能力.LHAASO将开展全天区伽马源扫描搜索以大量发现新伽马源,将获得30TeV以上伽马射线探测的最高灵敏度,将在宽达5个数量级的能量范围内精确测量宇宙线分成份能谱,为揭开宇宙线起源谜团给出重要判据.系统介绍了LHAASO的探测器结构、性能优势和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60.
PS转换波界面二次源法射线追踪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界面二次源法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最小走时射线追踪方法,尤其适合层状介质中走时和射线路径的计算.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最小走时树方法(如Moser法),仅在物性界面上设置二次源,射线路径的方向只在层界面处发生改变,该方法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射线路径的锯齿状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低变速区的射线路径多值现象,因此,它具有更高的追踪精度和效率.本文采用界面二次源法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实现了PS转换波射线追踪,理论模型的计算证实了界面二次源法追踪PS转换波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同时该方法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也很好地追踪出分离的PSV波和PSH波,因此该方法有利于横波分裂在地震勘探中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