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1篇
  免费   749篇
  国内免费   487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297篇
地球物理   1142篇
地质学   1734篇
海洋学   29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86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丛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3种灌丛类型中,川甘亚菊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达4819 8kg·hm-2,其次是莸灌丛,为1652 9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 2kg·hm-2;(2)在同一灌丛类型中,不同样地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存在着差异,其中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为304 2~5804 7kg·hm-2;滇紫草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为241 1~3889 2kg·hm-2;川甘亚菊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2089 8~6457 5kg·hm-2;说明川甘亚菊灌丛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少,而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则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三者都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4)在3种灌丛类型中,莸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次为小花滇紫草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3种灌丛中,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土壤水  相似文献   
82.
华南地区小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华南地区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以规划的方法控制该区小流域水污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从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的基本定义出发,重点分析了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的一般规范及其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小流域进行水环境污染控制时必须加强环境意识,提高环境工作者素质,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更符合华南地区小流域的水污染控制规划道路,为华南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3.
汾河口傍河水源地激发补给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构成和补给特性。利用野外试验与室内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分析汾河口傍河水源地可采水资源量,数值模型刻画黄河实际摆动边界,考虑潜水延迟给水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等多种方案;利用环境同位素技术追踪傍河水源地开采条件下的河水激发补给过程和补给强度。研究表明,在渗透性较好的常年性河流旁建立的水源地,具有抵御极端气象、水文环境以丰补歉的能力,枯水年动用的含水层储存量。丰水年恢复性强。  相似文献   
84.
土屋-延东斑岩型铜(钼)矿床多源信息找矿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东天山铜镍成矿带内的矿产勘查效益,文章综合了区域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等成矿信息,尝试建立了土屋—延东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多源信息找矿模型。认为成矿带内铜矿资源远景良好,必将成为我国又一个铜矿资源潜力区。  相似文献   
85.
通过历时两年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在阐述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开发与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展了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区划及其开发模式分析,最后提出了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6.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景星 《新疆地质》2003,21(4):393-397
从层序边界分析人手,对层序类型体系域类型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冲积-河流相地层体系域划分具4分性,即发育有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同时,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沉积特征,指出各体系域对应的沉积体系及相类型,认为低位体系域以侵蚀下切、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扩张体系域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高位体系域时期以曲流河为主.其次,根据构造演化、古气候变化、古地形等研究认为,尽管新近纪济阳坳陷进入坳陷发育时期,断裂活动明显减弱,但是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根据古气候分析认为,新近纪经历了北亚热带温湿气候,中亚热带温湿气候,北亚热带干旱气候等阶段.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馆陶组沉积早、中期河流纵横交错,辫状河道发育,馆陶组沉积后期逐渐向曲流河过渡;明化镇组沉积期河道相对不发育.由古地形及物源供给分析,认为古地形差异的变化与物源供给对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发育、层序样式等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87.
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琰  陈方  程文辉 《水文》2003,23(2):21-24
对于一般树状分布河网,上一级河道总是汇入至下一级河道,位于河道下游断面的流量总是由其上游汇集而至。但对于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人工控制建筑物众多,又受潮汐影响的地区(如太湖流域),河网错综复杂,水流方向不定,要跟踪某个断面的水流去向,或某个河段的水体、断面流量是从哪里汇集而来的,非常困难。但这样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往往对其很感兴趣。例如从常熟枢纽引长江水流进入望虞河后,流向何处?河网各断面流量中或各河段水体中常熟枢纽引江水量占多少比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估计常熟枢纽引江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因此,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平原河网区域来水组成原理及其在太湖流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8.
长江河源区的河水主要元素与Sr同位素来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长江源区河水化学成分来自雨雪、蒸发盐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主要支流楚玛尔河、北麓河的主要阳离子为Na 、Ca2 和Mg2 ,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 Na,Mg Na,K Na的比值较低,87Sr 86Sr为0 709180±20~0 710280±11,河水成分以蒸发岩类溶解为主。发源于唐古拉山北坡的长江源头,及其支流主要阳离子为Ca2 ,Mg2 ,Na 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 Na,Mg Na,K Na的比值较楚玛尔河等河流高,87Sr 86Sr为0 708954±20~0 710455±18,表现为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为主。计算表明,长江河源区河水中主要化学成分来自蒸发岩中Na 和Cl-,在河流水化学成分中占比例最大,长江河水中Cl-含量从河源区向下游明显逐渐减小,反应出河源区高寒干旱环境下河流蒸发岩的化学侵蚀作用较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89.
处理DEM中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高程模型(DEM)中的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影响着流域排水网络的自动提取.目前已提出很多方法来处理这两种地形,但均针对已经形成的DEM单元网格进行处理,结果往往生成伪河道及平行河道.在回顾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该法认为DEM中的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是由于低质量的资料输入、生成DEM时的内插误差等引起的.通过增加输入地形高程信息,避免了DEM中平坦区域和闭合洼地的生成,从而使由DEM生成的河网与实际河网能够精确拟合.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0.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onshore and offshore), geophysical borehole data as well as detailed lithofacies from airlift boreholes were acquired in northern Netherlands on and around the island of Ameland. Marine and land seismic data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from land boreholes have been explored with the objective of providing a sedimentary model. Qualitative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of the valley fill commonly shows a thin unit with high amplitude reflectors at the base. Thick units of variable seismic facies (transparent to high amplitude) occur higher up in the sequence. Onlap is common at mid–upper levels within the sandy valley fill (with clay in mm layering), and a transparent seismic facies, corresponding to firm clays, is common at the top. Almost all lithological unit boundaries recognised within core parameters correspond with seismic unconformities within error margins. Subunits contain multiple cyclical trends in gamma ray and grain size. Cyclical trends show lower order fluctuations in gamma radiation on a scale of less than 1 m. Gamma-ray pattern variability between units, e.g. in general coarsening-up or fining-up units, suggests migration of subaqueous outwash fans or ice margin fluctuations. Seismic results could support a headward excavation and backfilling process suggested by Praeg [Morphology, stratigraphy and genesis of buried Elsterian tunnel valleys in the southern North Sea basin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7 pp.; 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 (this volume)] a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buried valleys. On a lithological scale, a more complicated, detailed and cyclical pattern arises. Catastrophic processes are considered unlikely as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infill sequence because of the observed small-scale facies variability and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diamicton layers. Diamicton layers at the base of basal unconformities as well as higher in sequence could suggest subglacial deformation by grounded ice before and during the valley-fill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