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0篇
  免费   1035篇
  国内免费   1756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2301篇
地球物理   1152篇
地质学   1328篇
海洋学   1088篇
天文学   185篇
综合类   214篇
自然地理   60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338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CFSv2模式产品在汛期海南热带气旋频数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2—2014年汛期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频数、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CFSv2模式历史回报数据,分析了热带气旋频数特征及同期环流特征,并利用逐步回归构建基于模式有效预测信息的热带气旋频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汛期影响海南热带气旋频数的异常与同期大尺度环流变化密切相关,且CFSv2模式对其环流影响关键区具有较好的预测技巧,包括南海到热带太平洋的海平面气压、500 h Pa位势高度场、低层风及热带太平洋纬向风切变。据此,利用逐步回归构建热带气旋频数预测模型,其26 a交叉检验中实况与预测相关为0.88,距平同号率达88%;6 a预测试验仅2 a预测与观测反号,可见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技巧,可为汛期热带气旋频数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22.
卫星反演海面风场资料能够弥补海上气象测风资料缺乏的不足,对近海风能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ASCAT(Advanced Scatterometer)风速数据与美国及中国近海岸浮标测风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SCAT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1.27 m·s-1。比较利用近海岸浮标逐小时风速及与其相匹配ASCAT瞬时风速计算的各项风能参数,得出ASCAT与浮标的平均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残差分别在±0.5 m·s-1和±50 W·m-2以内,该残差占浮标计算结果的比例分别在±8%和±12%以内。使用ASCAT风速资料拟合的Weibull分布函数与浮标的结果较吻合。因此,ASCAT风速资料也能够为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提供有用的风能参数信息。最后使用ASCAT瞬时风速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10 m及70 m高度处的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平均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923.
利用乌鲁木齐市晴天CFL-03型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边界层日变化特征。得出结论如下:边界层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300~600m以下风速较小,小于3m/s,且愈近地面风速愈小;以上风速大、风向恒定,基本为东南大风。夏季和秋季风速比冬季和春季小,流场特征较复杂,水平风速和风向变化较活跃,存在明显的风切变。折射率结构常数春、秋和冬季比夏季分别小1个、3个和1~3个量级;夏季最大,集中在10~(-16)~10~(-13) m~(-2/3)之间。春、夏和秋季晴天湍流动能耗散率量级分别在10~(-6)~10~(-2) m~2·s~(-3)、10~(-4)~10~(-3) m~2·s~(-3)、10~(-6)~10~(-3) m~2·s~(-3)之间;白天比夜间约大1个量级。晴天折射率结构常数和湍流动能耗散率日变化特征与风场日变化特征有较好地对应关系,即湍流发展旺盛的区域与风速较大的区域相一致。风廓线雷达资料反演的湍流动能耗散率对春季和夏季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演变特征的监测较好。夏季夜间稳定边界层约400~500m,残余层可达到约1800m,对流边界层可发展到约2500m,混合层约2200m,夹卷层约300~400m。  相似文献   
924.
卢珊  浩宇  王百朋  张宏芳 《气象科技》2017,45(6):1090-1094
利用2010—2012年6—8月西安市逐日电力负荷资料及对应时段地面观测站数据,分析了高温天气过程中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3年间西安地区共发生晴热天气过程5次,闷热天气过程4次,其中晴热天气过程发生在6月,闷热天气过程发生在7、8月,且闷热天气过程的电力负荷增长更加明显;利用日最高气温变化跟踪气象负荷的变化发现,日最高气温33℃为西安市气象负荷初始气温敏感点,35℃为强气温敏感点,38℃为极强气温敏感点;引入积温累积效应,建立了多元回归的电力气象负荷预测模型,经2013年夏季模型应用检验表明,日最大电力负荷预测平均误差为6.0%,能较好的模拟电力负荷的实际变化,对西安市夏季电力气象服务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5.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首先简单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和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变化特征及其对与TCs活动有关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年际变异的影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然后,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通过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影响TCs活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研究。此外,文中还指出了关于西太平洋暖池对西北太平洋上空季风槽和TCs活动变异的热力和动力作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26.
Solar energy is clearly a promising option among the many available sources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its market has seen outstanding growth. Careful evaluation to determine suitable locations for photovoltaic installations is needed, however, as their efficiency is highly dependent on exposure to sun. Especially in urban environments, quantifying the shadows cast by other buildings and vegetation canopies may be essential.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used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data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shading vegetation on solar irradiation estimates in five European towns. The fraction of annual solar irradiation lost to shading by existing vegetation ranged between 3% and 11%. The fraction lost was higher in winter and lower in summer. Due to greater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in summer, however, more than 50% of annual loss was accounted for in summer. We suggest that at the broad scale of whole cities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on rooftop solar potential estimates is negligible (especially in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Analyses which do not consider vegetation because of data availability nevertheles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into localities' solar potential.  相似文献   
927.
There has been an enhanced focus on 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 climatologies with the significant cyclones of the past decade and the associated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cyclone trac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The average annual cyclone track latitude and longitude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hurricane-season El Niño indices, indicating that during El Niño conditions,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are shifted northward and eastward. June–November indices explain 11–22% and 3–11% of the variance in cyclone track latitude and longitude, respectively. Examination of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El Niño years yields similar results. Higher sea level pressure over North America, a slight contraction of the Bermuda High, and a slight decrease in 500 mb heights during El Niño years helps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northward and eastward movement of tropical cyclone tracks during El Niño years. Additionally, weaker easterly and stronger southerly winds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North Atlantic Basin exist during El Niño years. Although future tropical cyclone track projection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forecast improvement and ultimately better responses for coastal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928.
李畅  姜霞  沈新勇 《山东气象》2021,41(4):62-72
利用印度气象局(India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MD)、国际气候管理最佳路径档案库(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IBTrACS)提供的1982—2020年阿拉伯海热带气旋路径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对近39 a阿拉伯海热带气旋源地和路径特征、活跃区域、频数及气旋累积能量(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指数的季节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环境因素,说明其物理成因。结果表明:阿拉伯海热带气旋多发于10°~25°N,65°~75°E海域,5—6月、9—12月发生频数较高且强度较强,1—4月、7—8月发生频数较低且气旋近中心最大风速均小于35 kn;频数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垂直风切变要素;阿拉伯海热带气旋发生频数和ACE近年有上升趋势,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850 hPa相对湿度要素。  相似文献   
929.
针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闪电已有研究,首先从闪电活动分布特征、眼壁闪电爆发对TC强度和路径的指示、外雨带闪电活动与雨带对流结构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次从动力一微物理方面对TC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机理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两个关键问题,并对后续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基于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综合闪电探测得到的闪电属性特征参量,有望建立一个明确的、具有代表性的闪电活动一TC强度变化关系。利用沿海地区架设的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结合地基双偏振霄达,针对登陆台风强对流过程开展的综合观测研究,将有助于推进闪电观测资料在台风中小尺度强对流监测、预警和资料同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30.
2020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9—11月,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出现了19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6次,台风大风过程4次,入海气旋大风过程1次,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7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3个热带气旋,其中10月共有7个热带气旋生成,追平10月热带气旋生成数的历史最高纪录;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26个。我国近海未出现2 m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仅有12 d,约占秋季总日数的13%。秋季,我国近海海域呈明显降温过程,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受连续北上影响我国北部海域的热带气旋活动影响,9月黄海东部及东海东部的海面温度较气候态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