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5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363篇
测绘学   183篇
大气科学   661篇
地球物理   1021篇
地质学   774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39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王涌泉 《地学前缘》2007,14(6):6-10
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北流,改道从山东入海,是一次百年灾害链形成的巨变,黄淮海平原成为中国水灾的中心。经研究发现:1740—1818年为中国地震宁静期,黄河流域正处于干旱枯水期;1819年印度卡其发生8.3级大地震,黄河出现多泥沙特大洪水,河南兰阳以下近30 km河道严重淤塞;1819—1879年大地震密集出现,并有9级以上特大地震4次,其中1833—1870年大地震主要分布在东亚;黄河因而于1841—1843年连续出现特大洪水,造成下游多次决溢、以致改道。文中第一次以科学和历史结合给出解释,其结论可供当前地球科学灾害链研究及治黄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环境和灾害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两大挑战性问题。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和恶化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类似于人体所患的慢性疾病,对其认识和解决不仅依靠多种条件,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持久努力。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是短时间内的突然事件,类似人体的急性疾病。为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需要实施事先预防、灾前预警、灾时应急和灾后重建的系统工程,其中地球科学家的责任之一是找出有效的宣传演练,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灾害的危险性,做好必要的防灾准备。最近20 a来中国的减灾实践经验还说明,为进一步提高减灾的效益,要用科学观念指导各领域的减灾工作,在国家一级层次上要实行多部门协调、多学科合作的综合管理,并注重对灾害发生的规律性研究。例如对群发性灾害链过程及其潜在影响的估计,这对制定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菜州湾海岸平原在埋深60m内的浅埋古河道带,可分弥河、潍河和白浪河3个系统,它们大都呈掌状、放射状分布,并与其所属诉冲洪积扇范围相吻合,该区古河道的形成和发育是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结果。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有6期古河道发育,其中玉木早冰期古河道和玉木主冰期古河道的砂体沉积粒度粗、连通性好、分布广,即是富水性强、水质好的淡水含水层,又是该区海(咸)水入侵的主要通道,控制在线积粒度粗、连通  相似文献   
994.
黄作明 《贵州地质》2007,24(4):306-309
本文论述爆破振动参数在地质灾害鉴定中的运用。指出在作爆破振动地质灾害鉴定时,除对建筑物的设计、建筑材料、建筑史、用途、结构、内外环境、地基基础、变形特征进行详细的了解记录外,还必须了解其爆破源点与被鉴定对象之间的地质环境,确定其与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K,衰减指数α,鉴定对象的最大振幅对应的频率、速度、爆破点的位置及炸药用量,计算振动的安全距离与剖面图上两者之间距离进行比较,为鉴定提出合理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5.
基于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海坛海峡的浮游生物与水文常规监测数据,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构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予权重, 建立了较为合理可信的评估模型, 并初步给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生态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 春季, 中级-较高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北部, 海峡南部主要为低风险等级; 夏季, 较高级风险区存在于南部, 绝大部分海区属低风险海域; 秋季, 以低中风险等级为主, 中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的西北部与东南部; 冬季, 较高级与高级风险海域位于海峡的西北部和东北部。研究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且富营养化指数权重较大, 减少氮磷入海可降低致灾、孕灾危险度, 进而能够降低赤潮灾害发生的风险。通过多年的赤潮事件结合验证表明, 赤潮发生的时空特征与致灾危险度分布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996.
山东省海洋灾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绪良 《海洋通报》2004,23(3):66-72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将山东省沿海发生的海洋灾害分为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4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沿海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将山东沿海分为3个海洋灾害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沿岸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内侵海洋灾害区,龙口-成山头海岸侵蚀、海水内侵和海雾海洋灾害区,半岛南部-鲁南台风、暴浪和海岸侵蚀海洋灾害区。提出了山东省沿海各海洋灾害区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2020年以来全球5.0级以上地震数据为基础,按季度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2023年10-12月发生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典型地震开展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汇总,分析地震活动特点,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998.
天山西部的降雪丰富,伊犁河流域年最大雪深普遍超过60crn,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和伊犁的最大雪深分别高达152crn和89cm。因此,天山西部山区风吹雪和雪崩灾害较多,严重影响着当地的交通安全。新疆精(河)-伊(宁)铁路经过的缓坡丘陵区是风吹雪灾害多发区,崇山峻岭区是雪崩灾害多发区。通过对铁路沿线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与推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最大风速平均值14.0m/s,30a-遇的最大风速与最大积雪深度分别为20.3m/S和160cm;平均冬季降水量153.2mm,为风吹雪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与动力条件。在风吹雪多发区,风吹雪的主要危害类型是路堑型风吹雪沉积,其次为低路堤型风吹雪沉积等。经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基本上查清了精(河)一伊(宁)铁路沿线风吹雪的发生与分布规律,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铁路在雪害多发区的设计原则和雪害防治方法。认为路堤防风吹雪的适宜高度为200~1500cm,路堤若低于200cm,路面上易发生风吹雪沉积;若路堤的边坡较陡,则路面上不易发生风吹雪沉积;路堑边坡的角度越小,路堑越深,路堑走向与主导风向的夹角越小,风吹雪沉积越不易发生;风吹雪的防治应以防风吹雪走廊和下导风板为主,并辅以侧导板、挡雪墙等工程。精-伊铁路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崇山峻岭区,主要类型为坡面雪崩和坡面沟槽雪崩。阳坡雪崩多发生在降雪季节,雪崩危害相对较少;阴坡积雪不易融化,雪崩危害大。阴坡雪崩在整个冬季从开始下雪直到次年春季积雪融化以前都可发生,危害时期长。在雪崩灾害的多发区,铁路选线时明线工程最好能选在阳坡,永久性建筑物或设施要尽量避开沟槽雪崩的运动区和堆积区;铁路线横穿河流处,桥梁的桥墩和铁路延伸线一定要避开沟槽雪崩的运动区和堆积区,尽量选在两雪崩之间的山梁或山脊处,隧道出入口也要选在突出的山嘴或山梁等正地貌部位。在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线路应尽量向坡面的上部抬升。精一伊铁路沿线雪崩灾害治理原则:在所有的隧道出入口,隧道再向外延伸3m,上方再修建导雪堤,可保隧道口的安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尽量少地破坏铁路两侧的植被,特别是树林和灌木。  相似文献   
999.
相空间重构神经网络在洪水灾害损失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害领域中引入混沌理论,将相空间重构理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洪灾成灾面积预测模型。通过相空间重构,把一维成灾面积时间序列拓展为多维序列,而多维序列包含着各态历经的信息,从而可挖掘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神经网络的训练。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较好地求解非线性问题,因而使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实例表明,该模型预报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顺义地裂缝带的活动特征及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详细调查了北京顺义地裂缝带的展布和成灾特征,实测了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的橡胶二厂内地裂缝的位置和建筑物破坏范围,并综合已有关于顺义地裂缝成因的研究,认为顺义地裂缝带的防治应以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为根本措施。基于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及成灾特点,在不考虑构造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了橡胶二厂建筑用地规划中安全距离的避让方案,即以主破裂带为中心基准线,西北侧建筑安全距离为12m,东南侧建筑安全距离为16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