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The retreat of mountain glaciers and ice caps has dominated the rise in global sea level and is likely to remain an import component of eustatic sea‐level rise in the 21st century. Mountain glaciers are critical in supplying freshwater to populations inhabiting the valleys downstream who heavily rely on glacier runoff, such as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Owing to recent climate warming and the consequent rapid retreat of many glaciers, it is essential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change in glacier melt water production, especially when considering the glacier area chang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of a modified monthly degree‐day model considering glacier area variation. Water balances in different elevation bands are calculated with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gradient and air temperature lapse rate. The degree‐day factors for ice and snow are tuned by comparing simulated variables to observation data for the same period, such as mass balanc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and glacier runoff depth. The glacier area–volume scaling factor is calibrated with the observed glacier area change monitored by remote sensing data of seven sub‐basins of the Tarim interior basin.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the glacier area, mass balance and runoff are estimated.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changes of melt water in all glacierized basins of western China, especially for those with limited observation data.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2.
三化螟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单食水稻,在田阳一年发生完全4个世代,开展各世代螟蛾盛发高峰期气象预警,对科学适时防螟灭虫,虫口夺粮意义重大。利用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的三化螟蛾盛发高峰期虫情资料和气象部门气象观测同期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三化螟蛾盛发高峰初日气象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各世代预警模型输出的盛发高峰初日与实况误差3天的拟合正确率为82.2%~92.9%。试报2015—2016年,第1世代预报与实况误差为3天,第2代至第4世代误差为1~2天。三化螟蛾盛发高峰初日气象预警模型的拟合正确率、试报结果误差范围比较理想,可投入日常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03.
余莉  甘淑  袁希平  杨明龙 《测绘学报》2015,44(10):1152-1159
考虑空间数据分布的复杂性与不连续性,提出了一种点目标聚类方法。算法利用全要素Voronoi图准确识别与表达点目标与线面实体的空间相关性;根据点目标位置分布特征计算面积阈值来控制聚类的粒度,同时以空间尺度变化下面积阈值的恒定作为判断尺度收敛的条件,实现点目标的多尺度划分,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经试验验证,聚类尺度随点目标分布特征自适应收敛,算法无须自定义参数,能够有效地发现受线面目标约束的任意形态点目标集群,对异常值处理稳健。  相似文献   
104.
华北地区高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洪波 《地理科学》2012,(7):866-871
基于1960~2009年华北地区90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 a华北地区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华北地区高温日数以海拔高度800 m等值线为界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南部主要呈减少趋势,北部主要呈增加趋势。同时它显现出明显的"多-少-多"年代际变化特征,与1960年代相比,2000年代高温日数在7月稍增加,5和8月有所减少。近50 a华北地区累计高温过程频次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南北部高温过程集中的年代和月份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5.
金玉凤  胡智强  仝川 《湿地科学》2012,10(2):228-234
利用"静态箱-悬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小潮日(2010年4月4~5日和9月2~3日)和大潮日(2010年4月14~15日和9月9~10日),在闽江口鳝鱼滩湿地的中高潮滩过渡区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中,取样并测定了该沼泽24h的甲烷排放通量,并同步对潮水水位、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大、小潮日,总体上,沼泽是甲烷排放源,白天的甲烷排放通量大于夜间;4月、9月的2个小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4.43mg/(m2·h)和8.13mg/(m2·h),2个大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39mg/(m2·h)和3.25mg/(m2·h),小潮日甲烷排放通量明显大于大潮日;大潮日,涨落潮阶段的沼泽水-气界面甲烷排放通量低于非涨落潮阶段;温度和潮水水位是控制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6.
青海地区常规观测积雪资料对比及积雪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俊  方之芳 《高原气象》2008,27(1):58-67
应用青海44个台站1962—2005年逐月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资料,对比了这两份常规积雪资料在表征青海地区积雪变化特征上的一致性,并对近十几年来的积雪变化新趋势做了分析。结果表明: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均能比较一致地反映整个青海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夏、秋季积雪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冬、春季积雪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增加,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积雪呈显著减少趋势。后期的减少趋势远比前期的增加趋势明显。青海地区不同季节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趋势变化明显的区域基本一致,但中心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冬季在32.5°~35°N,95°~102°E范围内的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区,春季在青海东南部阿尼玛卿山区附近,均明显地表现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积雪的减少和前期积雪的增加。不同季节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冬季两份资料相关相对较小的区域位于青海中南部巴颜喀拉山西区至阿尼玛卿山西区一线;春季相关系数小于冬季,青海东北边缘以及东南边缘地区,相关系数未能通过95%信度检验;夏、秋季积雪较少,相关较小的区域集中在青海东南部地区。而上述区域大多为各个季节积雪较多的地区,应慎重使用该区域的常规积雪资料。综合分析两份积雪资料,确定青海地区冬季多雪年为1964,1975,1993,1995和1998年,少雪年为1963,1965,1969,1997和2003年;春季多雪年是1977,1982,1987,1989和1990年,少雪年是1969,1979,1985,1999和2001年。  相似文献   
107.
新疆博州地区降水量、降水日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61--2005年新疆博州4站逐日降水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及Monte Carlo检验、t检验研究了降水量与降水日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突变时间。结果表明:(1)博州地区年与冬季降水量均在1977年前后突变增加,夏季降水量均在1998年前后增加,大部分地区年与冬夏降水量的长期增加趋势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2)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日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增加造成的,其次是不同区域不同季节日降水量≥0.1mm的日平均降水量强度的增加。(3)年与冬季日降水量≥0.1mm的降水日数约在1975年前后突变增加,45a里增加了7~8d。(4)0.0mm的降水日除精河外,其余地区均在1975年前后突变减少,阿拉山口减少最多,约10.5d,其余减少3~5d。其中,秋、冬季大范围在1975年前后突变减少。(5)博河上游地区年与冬夏日平均降水强度均出现了显著的突增现象。(6)夏季日平均降水强度除精河外,其余也均在1998年前后有一次显著的突增。  相似文献   
108.
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强热岛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观测台1990-2004年4月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近15a北京春季城市热岛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夜间城市热岛要强于白天。还分析了春季一个强热岛形成和减弱消失过程的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春季夜间特定条件下存在强热岛,强热岛中心在白家庄、天安门、公主坟连线的主城区;白天强热岛会减弱消失。强热岛在夜间形成的原因是日落后郊区地面大气降温速率和幅度远大于城区地面大气。白天有日照的晴夜北京城、郊地面风场很弱(≤1.0m/s),多个测站甚至出现静风,同时城区垂直方向上15m高度以下持续存在很弱(≤1.5m/s)的风场,城区320m高度以下大气持续存在强逆温,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春季强热岛的形成和维持。强热岛在白天减弱消失的原因是日出后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引起郊区地面大气升温速率和幅度大于城区地面大气,同时城区大气稳定度减弱、城区大气逆温消失、城郊地面风速增加。  相似文献   
109.
1960—2006年重庆高温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世刚  周浩  何军  唐家萍  盖长松 《气象》2009,35(9):68-76
利用重庆市1960-2006年35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7年来重庆市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有四个主要的高温多发区,分别在东北角的巫山、北部的万州、中部的涪陵和丰都一带以及西南角的万盛和綦江附近;较重高温、严重高温和特别严重高温的最大值分别为21d/a、14d/a和2d/a左右.重庆市高温日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其中8月的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都大于7月;近47年全市高温日数大体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大于40℃的高温日数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0.
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分布与演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维佳 《气象科技》2010,38(1):58-65
利用1971~2000年台站云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的分布与演变。研究发现:四川地区平均总云量为7.2成,低云量4.7成,全年阴天日数193.5天,降水日数154.0天,小到中雨日147.1天;全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7kg.m-2。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云量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低云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云和小到中雨日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夏季分布与全年分布显著不同。在高原上,总云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总云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增加;在盆地内,云和降水日的演变趋势相同,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日、小到中雨日都在线性减少。30年来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线性变化则略有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