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测绘学   262篇
大气科学   266篇
地球物理   473篇
地质学   1139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A probabilistic framework to perform inverse analysis of geotechnical problems is presented. The formulation allows the incorporation of existing prior information on the parameters in a consistent way.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maximum likelihood approach that allows a straightforward introduction of the error structure of field measurements and prior information. The difficulty of ascribing definite values to the uncertain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ous types of observations is overcome by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variances in the set of parameters to be identified. The inverse analysis results in a minimization problem that is solved by coupling the optimization technique to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wo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thod. The first one corresponds to a synthetic case simulating the excavation of a tunnel. Young's modulus, K0 value and measurements variances are identified. The second case concerns the excavation of a large underground cavern in which again Young's modulus and K0 are identified. It is shown that introduction of prior information permits the estimation of parameters more consistent with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s that include not only monitored displacements but also results from in situ test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site investigation stage.  相似文献   
112.
GPS技术具有实时导航、定位准确的特点,遥感影像能提供快速及时的地理信息,它们当前还未广泛应用于地图的制作,本文尝试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应用来编制地图,进而探讨在制作过程中的数据处理、重点文物图的设计与编制等问题;并以制作武汉大学的重点文物图为例,来说明和分析这种制作方法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3.
地震雷达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绿色、环保的人工震源,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构建地震雷达,实现大范围的地下探测,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最早,探测地球内部利用的是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这是因为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一次天然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吨级炸药.几千公里远处仍可以接收到信噪比大于1的地震波信号,但天然地震发生频度低和震源位置定位精度低限制了利用天然地震进行地下探测的精度;后来,利用人工源的地震勘探得到迅速的发展,探测精度明显提高,但受到人工源能量的限制,探测的空间尺度有限;今天,以小当量激发实现大尺度探测是发展地震雷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将地震波理论和现代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发展人工震源的编码和接收信号的解码等理论和技术,可以从电磁波雷达在过去半个世纪所经过的道路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可以预期,地震雷达的发展将会对观测地震学带来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4.
高密度电法的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密度电法是重要物探方法之一,由于它具有施工快捷、分辨率高、可靠性好、图像直观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地下水及各类工程地质勘察等众多领域.目前,该方法在数据资料处理方面还局限在二维图像.本文结合在山西阳泉复杂采空区利用高密度电法和高精度GPS测量联合勘察的工程实例,基于WinDisp软件平台,实现了高密度电法的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构建了视电阻率参数下的三维地质体结构模型,并且可以任意移动、旋转、切片、分层显示、实时显示真实地理坐标等.该模型客观、真实、形象地反映了电性异常的三维地质结构,为高分辨率预测复杂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直观、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5.
科技产业化是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直接的方式,而有效的融资是科技产业化的必备条件。河南省的科研院所是河南省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文章在提出该省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化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产业化融资存在的问题、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化所需的融资环境,并提出了解决融资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6.
VPN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介绍VPN技术的应用、原理与搭建,并介绍了两个应用实例。显示了VPN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7.
安装磁系过程中从竹片上取下吊丝和磁系放入仪器盒时很容易弄断吊丝。若在取下吊丝时在吊丝头的边上滴少许酒精,就很容易取下吊丝了。在磁系放入仪器盒时,若用头发丝或细线粘在纸片上,将纸片放入仪器盒内,轻轻拉紧纸片,磁系靠在纸片上慢慢滑入仪器盒,就不容易弄断吊丝。  相似文献   
118.
TSP203在雪峰山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研究进展和TSP203的工作原理、数据处理、解译技术及其在雪峰山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展示了TSP203探测系统在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19.
刘英  柳崇健  徐辉  赵永明 《高原气象》2006,25(4):651-657
利用PSU/NCAR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对影响我国北方一次非汛期突发性强降水过程实例,进行了三重嵌套模式区域采用若干不同降水方案(特别是采用显式微物理方案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若干组合)的对比试验,在揭示物理耗散技术正是通过将模式水平扩散方案纠正到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而使该中尺度模式的模拟精度和模拟质量获得明显提高的物理实质的同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数值模式引入第二定律对提高数值天气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0.
张国光 《海洋工程》2006,24(3):113-118
从高压水射流技术在水下工程中应用及高压水射流的作用效应和伤害特征着手,分析影响水下高压水射流作业安全的因素,总结各国制订高压水射流作业的安全标准规程现状,提出制订我国水下高压水射流作业安全规程若干认识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