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65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应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大风灾情报资料、京津冀地区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观测资料及VDRAS资料,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8月4日京津冀地区一次飑线过程产生的大范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次过程是在高空冷空气南下、低层暖湿气流北上、系统前倾及位势不稳定的有利层结条件下,由多单体风暴演变为中α尺度的强飑线所致。飑线形成于低层垂直切变加强、冷池合并之后;大风主要发生在飑线主体回波中,其次是主体回波前和中前,主体回波后很少发生。大风发生的位置取决于飑线结构中气流的性质,气流的性质与冷池前进的程度和对流的强度关系密切。大风大部分由下沉冷气流产生,少数为近地面上升暖气流导致。大风发生的范围和强度与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强度呈正比,大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的加强增强了飑线入流和出流的强度,是大范围大风、局部强风形成的重要原因。大风发生站次与冷池的强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冷池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加强了后侧冷入流和前侧暖入流的强度和范围,也是大范围大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2.
为提高跨流域引水工程受水水库引水有效性,研究了耦合长期径流预报信息的跨流域引水受水水库调度模型。首先选取汛期径流预报信息,采用径流预报概率修正先验概率来描述径流的不确定性,建立了贝叶斯随机动态规划模型(BSDP-LTF)。然后将模型应用于碧流河水库,并与仅考虑径流相关的随机动态规划模型(SDP-I)、仅考虑长期预报信息的随机动态规划模型(SDP-LTF)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得出在供水保证率基本一致且不增加调度风险的情况下,BSDP-LTF模型相比SDP-I、SDP-LTF模型,可分别减少引水8.2%、4.1%。表明贝叶斯随机动态规划模型BSDP-LTF有效改进了径流描述,提高了跨流域引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3.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研究对于探讨Rodinia超大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米仓山新民地区角闪辉长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岩石Si O2含量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小,岩石富Al和Ca,低K、Ti、P,Mg#值中等,属于亚碱性低钾拉斑岩石系列。岩石具有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低的特征,具弱Eu正异常,δEu=1.03~2.36。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Hf、Th等),87Sr/86Sr=0.703 858,143Nd/144Nd=0.512 617,εNd(t)=+3.1。综合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该岩体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在这时期,扬子板块北缘处于汇聚环境,新民角闪辉长岩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是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期间演化过程中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4.
本文利用NCEP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30日发生在华北、辽宁附近的一次强飑线过程中后向入流的演变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中纬度新生冷涡槽前,低层有水汽辐合区和地面辐合线对应,且过程中伴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飑线后部中层(冷涡槽后)一直存在α中尺度西风大值带,此大风速带造成了上下层相反的水平涡度,并形成喇叭形环流结构,该结构不同于经典飑线结构。飑线后部水平方向上水平涡度分布不均匀,并形成水平涡度旋度上正下负的分布,即导致中层强风区上部上升运动、下部下沉运动,该下沉运动引发飑线中的后向入流和低层强风速带形成。在中层,飑线的后部边缘始终有较强的风速大值带伴随飑线的发展,该大值带的形成与对流强弱和非热成风涡度有关,对流过程中低层非热成风涡度为负,中上层非热成风涡度为正,导致飑线后部中层西风加速和低层西风减速,有利于后向入流的发展和飑线的维持,当对流减弱时,非热成风涡度与后向入流均减弱。文中给出了后向入流形成演变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3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9月22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强冰雹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倾槽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中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形成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假相当位温θse高能区、0~6 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的形成。反射率因子有"钩状回波"、前侧入流缺口、后侧入流缺口;前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上升气流,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空中大冰雹的增长,后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下沉气流,有可能引起破坏性大风。基本径向速度剖面有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强烈的辐合有利于对流风暴上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对流风暴后侧有辐散下沉气流降落到地面,辐散风出流促使对流风暴前沿的暖湿气流强迫抬升,从而使上升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反射率因子剖面有弱回波区、回波悬垂且55 dBZ以上的强回波核心位置超过-20℃层等温线高度以上;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强度高达55~60 dBZ且已经接地,表明有大冰雹降落到地面。  相似文献   
36.
崔军文 《地质论评》1994,40(2):106-110
在综述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观点和模式后,依据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和岩石圈组构特征,提出了高原隆升的新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造成岩石圈组构和变形的不均一性及岩石圈中存在的碰撞→收缩(重力不均衡)→伸展(均衡调整)的正向转变和由伸展→收缩的逆向转变的反复交替。据此将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喜马拉雅型、冈底斯型和昆仑型。  相似文献   
37.
We present a 16-month record of ozone (O3), carbon monoxide (CO), total reactive nitrogen (NOy), sulphur dioxide (SO2), methane (CH4), C2 – C8 non-methane hydrocarbons (NMHCs), C1 – C2 halocarbons, and dimethyl sulfide (DMS) measured at a southern China coastal site. The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update seasonal profiles of chemically active trace gases and pollution tracers in subtropical Asia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of pollution outflow from the industrialized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 and southern China. Most of the measured trace gases of anthropogenic origin exhibited a winter maximum and a summer minimum, while O3 showed a maximum in autumn which is in contrast to the seasonal behavior of O3 in rural eastern China and in many mid-latitude remote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data were segregated into two groups representing the SCS background air and the outflow of regional continental pollution (PRD plus southern China), based on CO mixing ratios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NMHCs and halocarbon data were further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ir variability and atmospheric lifetime and to elucidate the extent of atmospheric processing in the sampled air parcels. The trace gas variability (S) versus lifetime (τ) relationship, defined by the power law, Slnx = Aτb, (where X is the trace gas mixing ratio) gives a fit parameter A of 1.39 and exponent b of 0.42 for SCS air, and A of 2.86 and b of 0.31 for the regional continental air masses. An examination of ln[n-butane]/ln[ethane] versus ln[propane]/ln[ethane] indicates that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was dominated by mixing as opposed to photochemistry in both SCS and regional outflow air masses. The very low ratios of ethyne/CO, propane/ethane and toluene/benzene suggest that the SCS air mass has undergone intense atmospheric processing since these gases wer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Compared to the results from other polluted rural sites and from urban areas, the large values of these species in the outflow of PRD/southern China suggest source(s) emitting higher levels of ethyne, benzene, and toluene, relative to light alkanes. Thes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unique indicators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from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38.
基于正交设计的复杂坝基弹塑性力学参数反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益峰  周创兵 《岩土力学》2002,23(4):450-454
复杂坝基弹塑性力学参数反演的计算工作量直接取决于采用何种优化方法。根据大坝在运行期的实测资料,运用有限元正交数值试验、回归分析和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坝基岩体的弹塑性力学参数。实例研究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9.
桦树沟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科研,找矿,补充勘探和矿山生产中,通过对桦树沟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和矿床系列模式建立,使桦树沟铁矿由一个铁矿山变为以铁为主的多种金属综合矿山,对外围找矿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0.
圆弧形滑坡反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滑坡体运动的动力学原理入手,探讨了滑体的起动、滑动及制动的机理,并推导出滑体变形时边坡上任意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揭示了边坡上任意点位移与边坡几何、物理参数间关系的内在规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滑体位移反分析的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