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应用泊松模型的极值分布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前华北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2005年地震活动短期内可能还会持续目前较弱的态势,但未来1~2年内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很有可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72.
黄河流域分区天然径流量趋势性与持续性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春晖  杨志峰 《水文》2005,25(1):13-17
水资源具有趋势性和持续性特征。利用Kendall秩次相关和Hurst指数分别分析了黄河流域15个分区1951-1998年天然径流量的趋势性和持续性特征,结果显示:黄河流域15个分区天然径流量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各不相同;对黄河流域而言,年径流量与汛期径流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呈下降趋势,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773.
青海湖近20年水域变化及湖岸演变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青海湖水位呈下降趋势,水域面积逐年缩小。选用1986年至2005 年的美国Landsat-5卫星图像数据对青海湖地区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青海湖水域面积比1986年缩小了约80 km2,与1989年相比,水域面积缩小了129 km2;水域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年份分别是 1989年和2001年,面积相差135 km2。在过去20年间,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变化有2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上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年度变化呈现了在整体下降的同时又有短期小幅回升的现象,回升时间不超过2年。湖岸线年度变化遥感监测资料表明,青海湖湖岸线的年度推进量在40-200 m之间。在与青海省及湖区同期气象资料的分析对比后发现,湖区水域面积与地表蒸发量、气温以及地表温度的年度变化呈负相关, 且变化的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74.
河南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根据河南31个站1954~2005年的日照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及濮阳市的日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减少每10年74.2 h,东部平原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递减幅度明显大于西部山区年日照时数的递减幅度。濮阳市年日照时数的递减幅度为每10年135 h,冬季与夏季日照的递减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日照递减幅度,日照时数减少时段主要发生在日出后和日落前太阳高度角较低的两段时间内。造成日照减少的气候原因主要是空气污染逐年加重,加之风速逐年减小,利于大气气溶胶在低空积聚,空气湿度增大,轻雾日数增多,造成大气透明度降低。非气候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观测场周围障碍物高度角逐年增高,遮挡了部分阳光,使记录到的日照时数减少,气候因素对日照的影响大于非气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5.
湖北省近45年降水气候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可群  陈正洪  张礼平  刘安国 《气象》2007,33(11):58-64
从气候倾向率、旱涝倾斜度以及强降水过程次数与强度等方面,对湖北省72个气象台站近45年雨量观测资料及来自于中国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站洪涝干旱受灾面积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5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湖北东部,尤其是江汉平原东南部的年雨量呈增加趋势,而年降雨天数有减少的趋势;年雨量的增加主要是大雨或强降水增多造成的;湖北省强降水过程及其中心强度呈增多和加强趋势。雨量增多、雨强加大、围湖造田、江河水位高出江汉平原地表以及江汉平原自然下沉等因素加大加快了旱涝灾害程度与频率,应当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76.
系统阐述在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全方位的监测,经过分析、处理监测数据,及时对危险、不合理、浪费等地段进行变更设计,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777.
位涡倾向在Muifa台风路径转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敏  平凡  李国平 《大气科学》2018,42(2):281-291
利用ECMWF资料诊断分析了位涡倾向方程中的水平平流项和非绝热加热项分别在Muifa台风两次路径转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次路径转折过程中,非绝热加热项的量级比水平平流项小一个量级,水平平流项所表征的外部大尺度环流因素是第一次路径转折的主要原因;第二次路径转向过程由水平平流项和非绝热加热项共同控制,其中水平平流项控制台风的移向,非绝热加热项表征的内部非对称结构对台风转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78.
1992—2012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波  唐静亮  胡颢琰 《海洋学报》2014,36(12):111-118
本文依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1992—2012年)20年的杭州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杭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杭州湾海域生物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20年间,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大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杭州湾生物群落的各项指标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0年后至今,由于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杭州湾生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相关性分析表明,DIN、DIP、COD和富营养化对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年来杭州湾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污水排放导致的富营养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有很大影响,滩涂围垦等沿海开发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779.
近40a甘南高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南高原8个气象站1971~2010年的日照时数地面观测资料,对其近40 a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甘南高原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呈西多东少;月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3峰3谷的特征;20世纪70~80年代是甘南高原日照时数最少的时期,而20世纪90年代日照时数明显增加,进入21世纪后,高原西部日照时数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而东部仍以偏多为主。突变分析表明,甘南高原日照时数的变化可分为3种类型:第1类为出现增大突变,并且仍持续上升的,主要有卓尼、迭部;第2类为出现增大突变,但目前开始减少,主要有夏河、玛曲、舟曲;第3类为未出现突变的,有合作、碌曲、临潭。日照时数的变化与气温、水汽压、云量、降水和风速的变化密切相关,造成甘南高原西部与东部日照时数不同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和风速的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780.
Changes in ground surface thermal regimes play a vital role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logy, ecosystem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and global thermal, water and carbon budgets as well as climate change. Estimating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ir temperatures and 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 from 1960 through 2008 over the Heihe River Basin reveal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 0.31 °C/decade, 0.28 °C/decade, 0.37 °C/decade, 0.50 °C/decade, and 0.37 °C /decade,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d time series of mean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AGST) and maximum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axAGST) for 1972–2006 over the basin indicat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 0.58 °C/decade and 1.27 °C/decade,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annual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MinAGST) in the same period remains unchanged as a whole. Estimating surface freezing/thawing index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freezing index to thawing index(RFT) in the period between 1959 and 2006 over the basin indicat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 of-42.5 °C-day/decade, 85.4 °C-day/decade and-0.018/decad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