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6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Field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e nearshore ocean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mudbank off Kerala, south-west coast of India, are highlighted.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the nearshore ocean off Purakkad, Kerala was accomplished using pressure transducers for nearshore surface wave measurements, and current sensors for nearshore velocity measurements.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udbank was obtained from aerial surveys. Extensive data collected on surface waves and currents in the nearshore ocean, indicate that the infra-gravity (IG) waves (leaky modes and trapped edge wave modes), and far infra-gravity (FIG) waves coupled with strong shoreline reflections and undertow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the mudbanks off Kerala during the monsoon season. During the non-monsoon season evidence for progressive edge waves in the infragravity frequency band, an energetic gravity wave band and a strong undertow with weak reflections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42.
经验模态法在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代海平面变化的系统研究,开始于80年代前后,主要集中于海平面年变率和预测。早期所采用的方法有直线回归法、周期法外推预测等,之后有本征分析方法、随机动态预测模型及灰色系统方法等,以上方法各有利弊,但都因为不能较精确得到海平面变化中的各种周期变化而使得预测精度较差,尤其是对于海平面变化中较长周期的分辨方面。  相似文献   
143.
华南沿海红树林海岸沉积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4.
双频GPS PPK技术在沿岸海道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介绍NovAtel OEM4高精度双频GPS和所采用的动态测量后处理(PPK)技术工作原理,论述了沿岸海道测量机动作业系统的设备组成、作业原理、测量实施、数据处理以及技术指标等,明确了PPK基准站的设立条件、方法和要求,并结合试验和外业工作实际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5.
江苏沿海互花米草盐沼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收集了1988-2001年12个时相的江苏盐城幅卫星影像,提取了双洋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互花米草盐沼;统计了不同时期的分布信息。分析表明:①互花米草盐沼在江苏扩张非常迅速,到2001年7月互花米草盐沼分布面积达129.28km^2,从射阳河口至梁垛河闸之间的潮问中上带泥滩大部分已被互花米草盐沼所覆盖;②由于生态位的影响,互花米草盐沼沿平行于海岸线方向的扩张速度快于垂直于海岸线方向的扩张速度;③依据野外调查和卫星影像分析,互花米草盐沼扩张可分为3个阶段:立地阶段、快速扩张期及成熟期。此外,还对互花米草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6.
基于COMCOT数值模型,建立了天文潮与海啸耦合数学模型,对日本"311"海啸进行了模拟验证。针对马尼拉地震带海啸,通过设计海啸震源的计算,分析广东省沿海海啸风险,从数值上得出了海啸引发的最大增水值以及海啸到达广东省沿岸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7.
雷州半岛灯楼角热带海岸的景观生态分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岸景观由于其边缘效应而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尤其是本区的热带海岸景观,由于发育有我国大陆唯一的珊瑚礁而显独特。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分类方法,将灯楼角热带海岸景观生态划分为3大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24亚类,并揭示了本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的等级和景观的演变与时空分布;由陆向海方向上依次出现陆地景观、海岸景观和沿岸浅海景观,而区域自然景观的出现时间序列上,则是陆地景观、沿岸线海景观和海岸景观。  相似文献   
148.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1996年6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第11个叶瓣,推测这次改道可能是第3个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呈第一、第二、第三亚三角洲逐次向东偏北方向推进之势。现代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海岸带可分成7个冲淤状态不同的岸段:大口河至顺江沟岸段为相对稳定海岸段;顺江沟至挑河口岸段为弱蚀退岸段;挑河口至106站岸段为强蚀退岸段;106站至孤东油田段为石堤护岸强制稳定海岸段;孤东油田至大汶流海堡岸段为强淤进岸段:大汶流海堡至淄脉沟岸段为弱淤进海岸段;淄脉沟口至胶莱河口岸段为稳定海岸段。预测10a内,各海岸段的冲淤状态基本保持不变,但各海岸段的蚀退或淤进速率有逐渐减缓之趋势。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变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9.
朱晓华 《海洋通报》2004,23(5):46-50
在跟踪国际、国内海岸线分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基岩海岸为例,对宏观尺度下构造对基岩海岸岸线走向、形状与分维大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结论为:在宏观尺度下,构造在总体上控制着福建与台湾基岩海岸岸线的基本走向与分维大小,构造分维相对较大则其对该区域海岸线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强,而区域海岸线分维相对较小;当构造分维相对较小则其对该区域海岸线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而区域海岸线分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0.
渤海湾北岸Bg10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湾北岸孔深600m的Bg10孔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古地磁研究,划分了39个沉积单元;基于516个样品(60个交变样品,456个热退样品)分离出的特征剩磁,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并与标准极性年表相对比,确定正极性N1、N2、N3、N4、N5、N6和N7分别对应C1n、C1r.1n、C2n、C2r.1n、C2An.1n、C2An.2n和C2An.3n,R1、R2、R3、R4、R5和R6分别对应C1r.1r、C1r.2r+C1r.3r、C2r.1r、C2r.2r、C2An.1r和C2An.2r。钻孔B/M界限埋深162.3m,M/G界限埋深为475.8m,钻孔底部位于C2An.3n内,其年龄应小于3.596Ma。Bg10孔包括3个沉积阶段:Ⅰ阶段为3.3~3.6Ma,沉积速率略大于130m/Ma,为构造活动期,唐县期夷平面结束后,盆地沉降和山体隆升的差异增大,并与西部地区的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Ⅱ阶段为1.9~3.3Ma,沉积速率为112m/Ma,为盆地的填充过程,气候变化控制沉积过程,但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之间沉降仍有差异。Ⅲ阶段为0~1.9Ma,沉积速率为202m/Ma,约在1.0~1.2Ma发生一期构造活动,与西部地区的昆黄运动时代大体相当。1.0Ma以来,沉积过程受构造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之间仍有差异沉降。唐山-邢台断裂带可能在1.9Ma之后活动性增强,并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在沧县隆起上的交汇区域形成一个次级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