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吕斌  孙婷 《地理研究》2013,32(6):1057-1067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构建功能紧凑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的城市形态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外部空间,缺乏对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紧凑度的量化。从实现低碳城市的视角,提出了城市内部功能空间形态紧凑度的量化指标,用以探讨实现低碳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以商业、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等4种重要服务设施布局为基础,构建了城市功能空间紧凑度指数,对不同规模、不同地理条件类型的8个案例城市进行定量研究,实证了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紧凑度”指标较城市外部“形态紧凑度”指标能够更好的反映城市形态的紧凑性内涵,适用于评价各类城市空间形态的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井间地震波场的形成过程以及波场的传播机理、规律,对于指导实际井间地震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中的一阶准P波方程,应用具有无条件稳定性质的紧致交错网格隐式差分格式求解该方程.重点研究了紧致交错网格求解该方程的完全匹配层(PML)吸收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VTI介质中一阶准P波方程的井间地震波场的正演模拟.数值算例表明:紧致交错网格能精准模拟VTI介质中准P波的传播过程,得到高精度的正演结果.一阶准P波方程能以足够的精度描述VTI介质中准P波特征.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能有效地解决人工边界问题,是一种高效的边界吸收算法.  相似文献   
43.
王鹏  许金余  刘石  陈腾飞  方新宇 《岩土力学》2014,35(Z2):211-216
通过定义砂岩试样压缩破坏过程的4个阶段模量,对高温(25℃~1 000℃)后砂岩压缩破坏的应力-应变全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分析砂岩高温后的模量特征和超声特性,并基于压缩模量定义高温作用后砂岩试样的热损伤因子,对不同温度作用后的砂岩试样进行损伤分析,发现高温后砂岩压缩破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个阶段的阶段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各有不同;压密模量与纵波波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基于压密模量定义的高温后砂岩试样热损伤因子避开了基于纵波波速定义方法,未考虑温度对密度和泊松比影响的缺陷,更具科学性;25~200 ℃温度区间内砂岩试样热损伤对温度最敏感。研究成果对高温环境岩石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致密岩石介质中的气体渗流有别于液体渗流,其中滑脱效应是影响致密岩石介质中气体渗流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在气体滑脱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滑脱效应的产生机理和产生条件,认为气体分子在孔壁附近的运动状态是产生滑脱效应的根本原因。同时围绕孔隙气体压力、围压、含水饱和度、气体性质等因素对气体滑脱效应的影响及实质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对研究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气体渗流规律和测定低渗气田开发中气体渗透率参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5.
地质体材料易发生拉裂,为了有效模拟地质体材料的变形-拉裂过程,自主研发了一种连续-非连续方法。该方法实质是拉格朗日元法与虚拟裂缝模型的耦合,既能较准确模拟应力应变场,又能较准确模拟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转化的复杂过程。以岩样紧凑拉伸试验为例开展变形-拉裂过程研究,得到以下结果。紧凑拉伸岩样的变形-拉裂过程:在岩样的Ⅴ形缺口尖端附近出现最大主应力集中现象;节点发生分离,虚拟或真实裂缝扩展,最大主应力始终集中于虚拟裂缝的尖端位置;岩样被拉裂成两部分。最大不平衡力发生1次突增对应着1个节点的分离。在峰值之前,岩样的载荷-位移曲线表现出了硬化现象;随着岩样尺寸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有所下降,这与Bazǎnt的尺度律相一致,且峰后应力-应变曲线的陡峭程度增大。目前针对紧凑拉伸试验的模拟结果是合理的,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提出的连续-非连续方法在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转化模拟方面的突出能力。   相似文献   
46.
介绍了大连金州石河中心学校校区建筑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和特点,在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力求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充满归属感的、亲切的、生态的、现代新型校区。  相似文献   
47.
李顺群  栾茂田  赵瑞斌  王沛 《岩土力学》2008,29(11):2927-2932
根据圆液面假设和热力学基本原理,研究了球形颗粒紧密堆积模式在水封闭状态(状态2)时的吸力特性,得到了状态2中3类吸力和3类等效吸力与饱和度的定量关系和以接触角和饱和度或饱和半径为参数的吸力比表达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状态2中吸力比都小于1,与基于松散堆积模式在水封闭状态(状态1)时得到的结果比较后可知,随着颗粒排列密实度的增大,相对于基质吸力,张力吸力的作用将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可忽视。另外,随饱和度变化,状态2中的3类吸力,特别是3类等效吸力的变化趋势与基于状态1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在状态2中,对数吸力比与饱和半径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吸力比与饱和度也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前者与状态1中的吸力演化规律一致,而后者则存在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48.
A conformally coupled Abelian gauged Q ball is studied in curved space. The mass of the Q ball is calculated in terms of the conserved Q charge and the parameters in the lagrangian and a brief discussion is given on the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conformal couplings.  相似文献   
49.
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借助GIS 软件支持, 综合遥感影像、地形图和其它空间数据, 提取天山北坡8 个绿洲城市 1990 年和2000 年建设用地图形信息, 计算1990 年和2000 年天山北坡8 个绿洲城市的平面轮 廓形状的分维数、紧凑度以及城市用地扩展类型, 讨论紧凑度与分维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天 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总体特征表现为形状规则, 结构紧凑。1990~2000 年, 城市扩展类型主要为 外延型, 城市形态分维数增加, 紧凑度降低, 城市外部形态趋于复杂化和不规则化, 而内部结构趋 于松散化, 与同时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用地扩展方式有所不同。同时, 天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特 征描述参数间存在着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并且是一种线性负相关关系, 即随着分维数的增加, 紧 凑度呈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0.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gravitational-wave burst GW150914 marks the coming of a new era of gravitational-wave astronomy, which provides a new window to study the physics of strong gravitational field, extremely massive stars, extremely high energy processes, and extremely early universe. In this article, we introduce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gravitational waves in the 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 their observational effects and main generation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rotation of neutron stars, evolution of binary systems, and spontaneous generation in the inflation universe. Different sources produce the gravitational waves at quite different frequencies, which can be detec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lowest frequency range (f < 10?15 Hz), the detection is mainly dependent of the observation of B-mode polarization of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In the middle frequency range (10?9 < f < 10?6 Hz), the gravitational waves are detected by analyzing the timing residuals of millisecond pulsars. And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10 ? 4 < f < 104 Hz), they can be detected by the space-based and ground-based laser interferometers.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the main features, detection methods, detection status,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several important sources, including the continuous sources (e.g., the spinning neutron stars, and stable binary systems), the burst sources (e.g., the supernovae, and the merge of binary system), and the stochastic backgrounds generated by the astrophysical and cosmological process. In addition, we forecast the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in gravitational-wave astronomy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 Chinese projects which might involve in these discov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