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3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1043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2165篇
地球物理   292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1 毫秒
971.
梅雨锋暴雨数值模拟中地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WRF模式对2003年7月9日至10日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在有、无地形情况下数值模拟的结果的分析,探讨了地形对梅雨锋暴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有地形的模拟中,模拟的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梅雨锋降水过程、主要影响系统和梅雨锋的结构;而无地形的模拟中,模拟的雨带偏南,强降水范围偏大,降水系统偏南。地形对梅雨锋暴雨的作用是由于地形减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强度。  相似文献   
972.
阿克苏地区大降水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06年阿克苏地区气象观测站资料,从时空分布及地形影响等方面对局地和系统性大降水进行了分析;普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降水天气资料,探讨了大降水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大降水次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明显增加,50%以上发生在夏季,大降水集中出现在1~3h之内,1h降水量≥10mm一般出现在下午,傍晚是高峰期。局地大降水发生次数远多于系统大降水,有78.4%的局地大降水出现在西部和山区,东部和南部以系统大降水为主。大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巴尔喀什湖低槽和中亚低槽,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的暖湿区和高能区与大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73.
本文分析2005-08-10苏中地区出现局部特大暴雨期间的南通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给出相似时段、相似天气条件下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6min图像资料,做好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服务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974.
采用1956-2006年漯河市观测站资料,运用一元回归分析漯河市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讨论了3类降水云系与降水量的关系,为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和提高天气预报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利用临颍站1970-1999年和2005年人工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临颍大气可降水量及降水转化率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夏秋两季降水转化率为6%~7%。因此,夏秋两季人工增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76.
Viktor Makitov   《Atmospheric Research》2007,83(2-4):380-388
The exact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hailstorm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allowing determining successfully the crop hail damage, is extremely necessary while carrying out of program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f the hail clouds as well as at realization of operative projects on hail supp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a trustworthy information about changes of hailfall intensity during cloud seeding operations enables to judge more objectively about seeding effect and 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its beginning and termination. Just because of such a parameter, the kinetic energy of hailfalls presents a great interest for the researchers. As it is known, measuring the kinetic energy of hailfalls is carried out both directly by ground network of hailpads, and by radar methods. The accuracy of the radar methods of the hail kinetic energy measurement strongly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choice of an optimum formula for calculation but also on the algorithm used for separating hail and rain parts of radar echo and on the way it was used in the hail–rain mixture zone of precipitation.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hailfalls, based on empirical dependence of hail probability Ph on a height of a zone of a radar echo with a reflectivity of 45 dBZ above a level of zero isotherm ΔH45, is offered in the given work. The algorithm of separating hail and rain parts of a radar echo and the way it was applied in a hail–rain mixture zone is described. The examples of hail streaks in contours of radar reflectivity and in isopleths of hail kinetic energy obtained using the given algorithm are shown.In Mendoza province (Argentina), a hail suppression project (1993–1997)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a radar echo with Zmax > 45 dBZ, such new parameter is an integral altitude, was used. This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is most sensitive to such a condition of radar echo when all four contours of increased reflectivity Z45, Z55, Z65, and Z75 synchronously reach the maximal values. The analysis of time distributions of the main radar parameters of hailstorms on a background of values of integral altitude is resulted. It is shown that local hailfall maximum intensities on the ground are observed after the achievement of maximum integral altitude with a certain delay. It enables to predict zones of the greatest hail damage in a mode of radar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977.
武汉地区GPS气象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精密星历与快速预报星历GPS可降水量进行比较,两者的相关系数为99.97%,均方根为0.048mm,得出可以利用快速预报星历进行GPS可降水量的准实时预报的结论。通过对武汉地区GPS测站的可降水量的比较,得出武汉地区水汽的分布状况。对一次降雨过程进行了GPS可降水量与实际降雨量的比较,表明GPS可降水量变化可反映和预报降雨发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78.
河西走廊一次突发性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年7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永昌县南部山区的局地强暴雨从天气学、物理量场、水汽条件、降水强度、卫星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 hPa气旋式风切变是局地强降水形成的主要形势诱发因子,风的垂直切变为上升运动的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对流的产生和发展;由涡旋云系外部气流引发的对流单体,造成了这次局地强对流降水。同时发现高能区和S i场的分析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测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79.
2005年江西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天气图、T213物理量场以及相关实况资料,综合分析了2005年11月8—11日江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异常偏强且位置适中,孟加拉湾低槽偏强,中高纬度“双阻”形势以及东北冷涡异常偏强,导致了这次超历史强度的连续暴雨过程;高空低槽、西南气流、低层切变、地面倒槽和静止锋是主要天气系统;暴雨区始终集中在急流以北风速辐合最大处和地面静止锋的北侧。通过对物理量的比较分析发现,此次过程的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均低于汛期,但动力抬升条件则明显强于汛期。  相似文献   
980.
贵州南部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贵州自动站雨量资料、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贵州南部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类似于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特征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及其缓慢东移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和对流有效位能的积累为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高层弱冷空气入侵使偏南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地面中尺度低压和辐合线的形成是暴雨发生的可能触发机制.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暴雨区南、北两侧的正、反垂直环流构成了中尺度次级环流圈的垂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