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060篇
地球物理   170篇
地质学   293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选取2003年7月4-5日南京暴雨个例,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进行模拟,着重研究了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雨量中心强度、雨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涡度场、水平风场的散度以及θse场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合理边界层方案的引入对预报效果有明显的改进;结合边界层和自由大气的动力、热力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边界层作用与自由大气动力、热力结构的配置情况。说明这种配置对暴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2.
2003年江淮梅雨暴雨与湿位涡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这两类暴雨高层多具有强惯性不稳定,降水相对较大;第3、第4类暴雨是稳定性降雨,高层一般不具备惯性不稳定,雨量一般较小。高层的惯性不稳定对降水的加强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3.
利用IAP三维云模式对2005年7月一次强暴雨过程上游的水汽通量进行了人工影响试验.模拟和分析发现,AgI播撒速率的选择对增雨效果影响较大,仅当播撒速率在0.07g/s以下时才有增雨效果;过冷云水发展到极大值时,以0.05g/s播撒AgI获得的增雨效果最好,播撒过程使得自然云内的冰晶和雪晶出现的时间提前,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4.
2003年一次梅雨大暴雨成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运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N5对2003年梅雨期一次大暴雨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在降雨模拟基本正确的基础上分析暴雨发生原因。结果表明:该次梅雨大暴雨属于切变类暴雨,对流层低层有能量锋区、高层有惯性不稳定活动,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的右前方。暴雨中心物理量要素的时间一高度演变显示: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深厚的上升运动,等相当位温线抬升,湿位涡及其正、斜压分量3者负值加大均有利于降雨加强;暴雨减弱阶段,这些要素一般向相反方向转变。该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具有明显的中尺度时、空特点,大暴雨的发生与高层惯性不稳定和低层对流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95.
Expeditions during the summers of 2002 and 2003 implemented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near-surface (2 m height) atmospheric CO2 and H2O concentrations at the 4500 m elevation on Muztagata. The resultant data sets reveal a slight decrease of CO2 concentrations (of about 5 μmol·mol-1) and changes i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from the end of June to the middle August. The daily maximum CO2 concentrations occur between 02:30-05:30 AM (local time) and the minimum levels occur between 12:00-15:30 PM. Th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in the summer of 2002 were around 5 μmol·mol-1 low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2003, whereas the diurnal amplitude was higher. In contrast, we found that the daily mean atmospheric H2O content in 2003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2002 and there exists a striki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2 and H2O concentrations. 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 near-surfac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s affected not only by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 but also by the air H2O content in the glaciated region around Muztagata.  相似文献   
96.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97.
“05.6”广西持续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黎惠金 《广西气象》2006,27(3):22-25
利用常规资料、T213初始场及6h预报场、卫星云图等资料,用中尺度分析方法,并配合诊断分析,对广西“05.6”持续性大暴雨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有利的物理量场条件下发生,是大、中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典型的中尺度性质,表现出强降雨的不均匀性、突发性和局地性,是中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
对商丘国家观象台1954--2005年月报表中挑取的符合暴雨日条件的142个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商丘暴雨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频发于7、8月份;暴雨日年平均2.73个;日暴雨量最大(193.3mm)不超过200mm;最长连续暴雨日数不超过2日;连续暴雨日降水量累计(223.9mm)不超过250mm;1h最大降水量不超过70mm。暴雨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暴雨日出现较晚,60--90年代的暴雨日数递减,90年代后有增加趋势;大暴雨日数自60年代起有逐步增加趋势。暴雨日对月、年降水量有显著贡献,4—9月暴雨日对月降水量的贡献很大,且从4月到7月暴雨目的贡献呈递增趋势。一年内暴雨日出现5次时,当年的年雨量为偏多年份。  相似文献   
99.
一次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B09):115-119
  相似文献   
100.
对洛阳市1961-2005年10个站逐日雨量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洛阳暴雨集中在7-9月,且7-8月单站暴雨较多。有2个暴雨多发区域中心,一个在北部的丘陵区,另一个在南部山区。年区域暴雨出现≥4次时,有准3 a的周期变化规律;≤3次时,有准5 a的周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