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350篇
地质学   423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Valais and Subbriançonnais units of the Western Alps of Savoie underwent a common structural evolution, postdating peak pressure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internal parts of the Valais units. The first two phases, due to roughly north/south-directed shortening, are interpreted to be related to a NNE/SSW-striking corridor of sinistral transpress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Western Alps and the European foreland. Both phases led to nappe formation, isoclinal folding and north–south elongation. Only the third phase of deformation is related to WNW-directed orogen-perpendicular shortening, thus far regarded as the predominant thrusting direction in the Western Alps. Late (post 5?Ma) normal faulting, evidenced by fission-track dating, reactivated the Houiller Front in the north and the Penninic Front in the south. Kinematics of movement, observed along the present-day Houiller Front and Penninic Front, change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north the Houiller Front indicates post-D3 normal faulting while the Penninic Front preserved WNW-directed thrusting (D3). In the south the Houiller Front preserves syn-D2 north-directed thrusting, whereas the Penninic Front is partly reactivated by post-D3 normal faulting. Our observations clearly favor tectonic reasons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Valais units south of Moûtiers in present-day map view.  相似文献   
962.
963.
随着高密度以及深层地震勘探的发展和普及,采集数据量随之急剧增加,常规采集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地适应这些大数据量的勘探项目需求,高效地震采集方法成为必然.近几年来,混叠采集是较新发展的一种高效采集方法.本文在调研目前常用的混合源和同时源方法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混叠采集的新概念.根据概念建立起理论正演模型进行模拟,模拟混叠采集方法与常规采集方法的区别、不同参数对混叠效果的影响等,得出相关的结论.在华北东部廊固凹陷进行了验证性试验.廊固凹陷地处华北平原,交通发达,村庄密集,存在较大的空炮率和超强的环境噪声,对资料品质有较大的影响,野外试验与模拟试验结果大致相同,也有一定的差异.与以往规则型的混叠方式不同,本研究在试验中创新性引入了任意随机与不同激发信号的混叠方式方法,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混叠采集方法能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率;混叠带来的噪声可以通过不同域来去除;混叠采集需要一定的合适的空间间隔;混叠采集数据品质略差于常规方法,但可以通过提高采集密度和生产效率来弥补;混叠参数选取要考虑平衡施工效率、噪声水平和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964.
瞬变电磁波测井边界远探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钻地质导向钻井的关键在于对边界的探测,为提高仪器探测深度,时谐源激励的电磁波测井方法通常采用降低频率、增大源距的方式.瞬变电磁波测井信号源的突然关断产生会产生感应涡流,涡流随时间向地层深部扩散,与时谐源激励方式相比,其探测深度更大且测量过程不受信号源的干扰.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时间域瞬变电磁波测井边界远探测方法,采用余弦变换的数值滤波算法,模拟层状地层同轴发射接收线圈的瞬变电磁波测井响应,结果显示,地层电导率越大,电磁波传播速度越慢,测量晚期感应电动势与地层电导率线性相关;通过定义层状介质总场与线圈系所在当前层背景场的差值可方便提取界面信息,对界面的探测距离可达数十米;瞬变电磁波测井响应受源距的影响很小,为利用短源距实现远探测提供了可能.瞬变电磁波测井与时谐源电磁波测井相比优势明显,在电磁波测井领域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65.
The optimal design of the members of conventional structures or structures equipped with active bracing systems, known as active structures, is presented for uncertain excitations. Three approaches are used for obtaining the optimal structural design: (1) the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an actual earthquake record (AR), (2) the global energy-bound convex model adjusted with an excitation-specific reduction factor (RGEB), and (3) the global energy-bound convex model adjusted with an average reduction factor (ARGEB) for a set of excitations with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e optimal structures obtained using the RGEB and ARGEB convex models have different sizes for their conventional members from the designs based on a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actual earthquake (AR). The optimal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using a modified annealing algorithm. The advantage of using convex models to perform the optimization is that they represent a more general excitation than a single earthquake record. In addition, the RGEB and ARGEB convex models require considerably less computational effort since the constraints of the optimization become time-independent. A comparison between optimal designs of structures with conventional members only, and active structures indicates that the latter are more efficient by combining the conventional and active members.  相似文献   
966.
探地雷达GPR正演模拟的时域有限差分实现   总被引:14,自引:1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数字处理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探地雷达(GPR)的实际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现已覆盖考古、矿产资源勘探、水文地质调查、岩土勘查、无损检测、工程建筑物结构调查、军事等众多领域,解决了很多工程实际问题,成为浅层勘探的有力工具.而探地雷达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应用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但是解释人员要达到精确地对探地雷达实际资料的进行解析,必须事先了解地质体的雷达反射剖面的特征,所以作为反演与解释基础的复杂地电模型的探地雷达正演模拟技术,就成了探地雷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麦克斯韦两个旋度方程为基本出发点,运用K.S.Yee的空间网格模型理论和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二维空间的探地雷达正演方程组,并详细地分析了差分格式中半空间步长与半时间步长的实现方法,及其雷达波电场与磁场分量在计算机上相互关系的C程序实现.然后讨论了数值频散关系及其产生原因,通过同时考虑时域有限差分法及Yee氏网格的特点,推导出了符合探地雷达实际传播规律的理想频散关系,作者自制了探地雷达正演程序,并分别计算了Mur超吸收边界条件及无边界条件下的雷达地电模型,通过对比可知,超吸收边界条件可利用,大大地减少截断边界处的干扰波,达到用有限区域达到在无限空间传播的效果.最后作者利用自制程序,对“V”字形和同一斜面上的五个圆的两个典型的探地雷达地电模型进行了正演模拟,得到了正演剖面图,消除了边界反射后的雷达剖面能很好地指导工作人员对雷达实测剖面的地质解释,同时使正演研究更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967.
中亚成矿域位于北侧西伯利亚克拉通、南侧华北—塔里木克拉通及西侧东欧克拉通之间,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为全球三大成矿域,发育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金、斑岩型铜(金、钼)及斑岩型铜钼矿床.对比研究了中亚成矿域两个典型斑岩型矿床——Er-denet斑岩型铜钼矿床与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矿床地质...  相似文献   
968.
骆飞  常国宾  陈超 《测绘通报》2019,(3):6-10,60
载波平滑伪距技术是一种有效的GNSS数据处理技术,在很多高精度实时定位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随机模型中考虑载波相位时间差分观测量中有限冲激响应有色观测噪声的影响,推导出采用递归最小二乘方法的距离域和位置域双频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算法,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试验表明,相位平滑伪距能够减小伪距观测值的误差,提高伪距观测量的精度,从而提高定位精度;相对于传统的算法,距离域与位置域滤波的伪距平滑精度均有提高,三维定位误差精度均得到改善;同时表明,载波相位时间差分的有色噪声对平滑效果和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9.
自数字海洋的概念提出至今,已有20年整。本文以数字海洋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1999-2018年间公开发表的数字海洋研究文献,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研究总结了20年内数字海洋研究的发展过程、学科参与、研究质量、演进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①20年来,数字海洋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受关注度逐渐提升;②以海洋科学为中心,多学科共同融合参与;③资源类型全面,但研究质量仍需提升;④前沿热点突出,紧跟信息化潮流。在经历过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当前的数字海洋研究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仍有探索空间和必要性。分析认为,未来的数字海洋研究应朝着全球化、应用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以期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高潮。  相似文献   
970.
高分五号(GF-5)搭载的高光谱传感器兼顾宽覆盖和高分辨率的特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宽覆盖范围内各种地物类别的标注十分困难。当标记样本很少甚至没有标记样本时,遥感图像分类异常困难。此时,可以采用域适应方法,借助已标记的历史数据(源域)实现对未标记数据(目标域)的分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矩阵变换的关联对齐域适应分类算法。首先,利用稀疏矩阵变换估计源域和目标域的协方差矩阵;然后,运用协方差关联对齐方法估计源域到目标域的变换矩阵;接着,运用估计得到的变换矩阵将源域数据进行变换,使得其与目标域对齐;最后,在变换后的源域数据上建立分类器,实现对目标域数据的分类。本文的算法在两个真实的GF-5高光谱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要优于常用的子空间对齐算法和关联对齐算法。特别地,在黄河口GF-5数据上,本文算法比原始关联对齐方法的最近邻分类准确率提升了3.5%,支持向量机分类准确率提升了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