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31.
利用奇异值分解法分析了我国夏半年各月降水距平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互关系,指出:(1)平均意义上,秋冬季海温与我国春末至盛夏各月降水存在显著相互关系;(2)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次年4-5月江南东部和7月高原东侧,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有显著的影响;(3)盛夏至冬季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前一年6月黄淮地区及7月长江流域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2.
郭军  熊明明  黄鹤 《山东气象》2019,39(2):58-67
使用2007—2017年京津冀地区156个气象站暖季(5—9月)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根据地形将研究区域分为6个分区,分析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的多雨区主要位于沿燕山南麓到太行山,存在多个降雨中心。2)各分区降水量季节内特征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即7月降水量最大,7月第3候至8月第4候是主汛期,8月降水量次之,5月最少。3)降水呈夜间多,白天少的特点,7月初之前的前汛期降水多发生在16—21时;主汛期降水呈双峰型,峰值在17—22时,次峰值出现在00—07时;8月中旬以后的后汛期多夜间降水,峰值多出现在00—08时。4)高原山区多短历时降水,长历时累计降水对季节降水贡献率大值区位于平原地区,而持续性降水贡献率大值位于太行山区和燕山迎风坡的西部。  相似文献   
33.
华南后汛期降雨量的振动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59至1988年华南后汛期(7-9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的大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前汛期(4-6月)降雨量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后汛期降雨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地区差异显著;后汛期降雨量的异常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南海地区大气的对流活动及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关。  相似文献   
34.
地震属性分析在岩性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盒8砂岩岩性气藏非均质性强、开发前期井少、井距大、储层预测难的特点,通过地震多种属性分析,并结合井资料,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优选出对砂岩厚度、储层物性及含气性较敏感的地震波形、地震波速度变异参数和地震子波吸收系数3种属性,根据这3种地震属性的分类特征对盒8砂岩厚度和储层含气性的平面分布进行了预测和描述,划分的Ⅰ+Ⅱ类含气有利区被确定为下一步的评价区块。地震属性分析应用于非均质岩性气藏的早期描述,为评价部署和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5.
形成2015年浙江省梅汛期暴雨的控制环流及梅雨锋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逐日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和自动站降水资料,在分析了2015年浙江省梅汛期强降水特征、水汽输送和局地环流的基础上,从西南季风进退、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及西风带波动等方面对2015年形成梅汛期暴雨的控制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整个浙江省梅汛期降水量较常年显著偏多,浙江中部地区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多接近一倍。丰沛的水汽从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向东输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相合并,在梅雨锋南侧形成异常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这次持续强降水由三次强降水过程构成并由西风辐合型锋生引起。第二次强降水过程中大气强对流性不稳定利于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导致强降水呈现明显的局地性。而第一次和第三次过程中梅雨带附近大气基本处于对流稳定或中性,以斜压性降水为主。在对流层低层,副高较常年偏东偏南,其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与北侧冷空气交汇于浙江省,利于梅汛期强降水集中期的出现。在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较常年位置偏东,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东亚急流核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利于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在对流层中层,贝加尔湖阻高的东侧有明显的波动能量向东向南传播并在长江中下游积聚,利于浙江地区扰动的维持,形成持续稳定的梅雨锋和中低空切变线,造成梅雨强降水过程的持续。2015年春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分布有利于梅汛期降水偏多的异常环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6.
马悦  梁萍  李文铠  何金海 《气象》2018,44(12):1593-1603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上海市11个基本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和澳大利亚气象局的逐日大气低频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包括RMM1和RMM2)资料,选取MJO指数作为预报因子,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量作为预报对象,建立了基于时空投影法(spatial-temporal projection model,STPM)的上海地区梅汛期降水延伸期预报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近6年(2011—2016年)的梅汛期降水进行回报试验,其预报技巧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未来10~25 d的降水具有较好预报效果,可较准确地预报出梅汛期3/4左右的降水量级和降水发生时段。其中,预报时效为10~20 d的预报技巧较高,而提前21~25 d的预报技巧略有下降。总体而言,基于MJO活动的STPM预报模型在上海地区梅汛期延伸期降水预报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INTRODUCTIONThelargediametercylindricalstructureisoftenusedasthewharfandthebreakwaterstructureofharbor.Sinceittakessometimetofillmaterialintothecylinderafterthecylindershellissunkentotheseabed ,thestabilityofthecylinderbecomescontrolconditionforthesaf…  相似文献   
38.
利用合成、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简称STMW)异常与我国秋、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发现:1)秋、冬季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对我国的气温变化起了重要作用,夏季STMW异常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与我国秋、冬季的气温变化联系在一起。2)夏季ST-MW正(负)异常时,同年秋季我国西北、东北和江淮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偏高);冬季时,东北、西北地区气温偏高(低)。3)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东亚—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典型分布实现的:夏季STMW异常偏强(弱)时,同年秋季与黑潮附近的冷(暖)海温相对应,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出现负(正)的高度距平,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西侧的偏北(南)气流引导(阻碍)东亚大陆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同时东欧地区的高压(低压)向东南方向伸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秋季冷空气的活动起到了增幅(削弱)作用,我国东北、西北和江淮大部分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偏强,气温普遍偏低(高)。黑潮区附近的冷(暖)海温持续热力作用下,海洋不断得到(失去)热量,积累到冬季,促使黑潮区域的海表面温度(SST)逐渐向正(负)异常转变。冬季的大气环流场也对应发生调整:西北太平洋上空出现显著的高压(低压)异常,反气旋(气旋)西侧的偏南(北)气流减弱(加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冷空气强度,气温偏高(低);亚洲中纬度地区受低压(高压)距平控制,我国西北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弱(强),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39.
山东省汛期降水的变化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1951~1999年山东省汛期(7~8月)降水进行了Z指数转换、小波分析和滑动t检验。发现49a来.山东省汛期降水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在60年代到70年代雨涝出现频繁。而在80年代到90年代以干旱多见。山东省汛期降水在1979年前后发生一次明显的变化.1979年后降水显著减少。山东省汛期降水变化有11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和2~3a、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最后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汛期降水与北极不同分区海冰面积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0.
利用1961~2000年聊城市8个测站汛期降水距平百分率资料,分析了聊城市汛期旱涝气候特征,并利用模糊均生函数的概念建立了相应的旱涝预测模型。将建立好的预测模型用历史资料进行回代检验,并对2001~2003年进行预报试用,拟合值曲线与实况值曲线十分接近,预报结果也和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