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6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84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westerly jet(EAJ) significantly affects East Asian climate in summer. Identifying its performance in model prediction may provide us another viewpoi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pp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to understand the predictability of summer climate anomalies in East Asia. 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year-to-year variability of the EAJ based on retrospective seasonal forecasts,initiated from1 May,in the five state-of-the-art coupled models from ENSEMBLES during 1960–2005. It is found that the coupled models show certain capability in describing the interannual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J,which reflects the models'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lead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mode. This capability is mainly shown over the region south of the EAJ axis. Additionally,the models generally capture well the main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ST anomalies related to the interannual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J.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predicted warm SST anomalies in the concurrent summer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and northern Indian Ocean are the two main sources of the potential prediction skill of the southward shift of the EAJ. In contrast,the models are powerless in describing the variation over the region north of the EAJ axis,associated with the meridional displacement,and interannual intensity change of the EAJ,the second leading EOF mode,meaning it still remains a challenge to better predict the EAJ and,subsequently,summer climate in East Asia,using current coupled models.  相似文献   
112.
偏东气流诱发川西高原东侧两次对流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明  赵玉春  高琦  王晓芳 《气象》2015,41(12):1477-1487
利用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CFSR 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0.01°×0.01°全球地形资料等,对2013年夏季发生在川西高原东侧两次对流暴雨天气过程中偏东气流的作用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两次过程中中低层偏东气流的活动特征、风场的垂直结构和温湿特征及其在对流暴雨中的作用等。结果表明:(1)7月3日过程高原东侧偏东风活动在850 hPa以下,持续时间约20 h,风速平均为2 m·s-1;8月6日过程偏东风活动在700 hPa以下,持续时间也能达到20 h,风速约为4 m·s-1;两次过程均是在天气尺度的西风槽东移与地形的共同作用下,诱生了高原东侧对流层中低层偏东气流,偏东气流形成时间比对流降水发生时间早约12 h。(2)两次过程偏东气流具有高相当位温属性,在其上方存在干冷空气活动,形成了有利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相比较而言,后一次过程偏东气流出现的高度和风速明显增强后,与偏西风形成了更大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暖湿能量局地集中特征更为显著,对于水汽和能量持续输送能力更强,因而引发的对流降水强度明显更大。(3)前一次过程盆地内起伏波动的偏东风与辐合中心及气旋性涡度中心配置关系较差,只是当偏东风受强迫抬升后,在地形附近激发出对流,并使降水主要位于地形附近;后一次过程盆地内平直的偏东风与辐合中心及涡度中心配置关系较好,尺度相当,因此激发出的对流强度和范围有明显增大,强降水沿地形向盆地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113.
一次西南低涡东移引发长江中下游暴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波  储海 《气象》2015,41(7):825-83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6—7日西南低涡东移加强发展造成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探讨了西南低涡东移和发展维持的物理机制以及最强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沿着700 hPa高空切变线东移的西南低涡是造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西南低涡沿着700 hPa切变线东移发展,深厚阶段正涡度柱伸展到400 hPa高度,自下而上呈近垂直结构。西南低涡附近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西南低涡与西南低空急流耦合发展动力结构、低空暖平流和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输送等条件是导致西南低涡东移到长江中下游后加强发展的主要因子。与西南低涡相伴随的强降雨区主要位于低涡南部3个纬距以内,该处的西南季风和副高西南侧东南气流两支水汽输送的汇合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对流不稳定能量,而对流层中低层携带的冷空气侵入低层低涡的后部,不仅加强了低涡的斜压性,也促进了上冷下暖不稳定层结的产生和发展,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对流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14.
重庆“5.6”强风雹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贵川  谌芸  乔林  刘德  李强  张亚萍  王文芳  张焱 《气象》2011,37(7):871-879
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重庆"5.6"强风雹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副热带高空急流在风雹发生地近乎重叠的配置结构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形成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风暴天气发生前,下垫面强烈加热、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干冷对大气对流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显著;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指数高值区边缘的强指数梯度区、对流抑制(CIN)的小值区以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大风冰雹的预报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雷达回波显示多单体风暴具有三体散射、弱回波区等冰雹回波特征,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反复上升下降也是形成地面大风和冰雹的重要特征;四川盆地东部东北西南向山脉对冷空气的移动有阻挡作用,山脉之间的槽状地形为多单体风暴的持续发展保留了较大的空间,明月山南麓的地形起到了强迫抬升和触发的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形成狭管效应,加强了下击暴流形成的地面大风,是形成11级大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5.
利用耦合的吸积-喷流模型,对巨椭圆星系M 87(NGC 4486)核区的高分辨率观测到的多波段能谱分布进行了研究,重点是核区的X射线辐射起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M 87核区的X射线辐射是由喷流主导的,而不是此前认为的由径移主导的吸积流(ADAFs)主导的.  相似文献   
116.
在土建、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中利用喷粉桩来处理软弱地基,被称为是经济、快速、有效实用的方法。结合南京四桥桩基施工工程,对工程中所用到的喷粉桩进行静荷载试验,并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单桩复合地基进行数值计算,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7.
高兴元  渠红梅 《探矿工程》2010,37(3):52-54,58
依据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成果,对研究区段的旋喷桩加固进行了工程设计、现场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旋喷桩约束加固具有较好的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8.
在滨海地区,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和场地回填材料的复杂,基坑支护工程也有其特殊性,往往具有在一般地区难以遇到的实际困难。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滨海地区典型的基坑支护工程中极易出现的问题,并介绍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9.
以山东西霞口集团龙眼港—4.5m码头的改扩建工程为例,阐述了采用三管法旋喷桩托底置换、加劲旋喷桩配合锚拉支护方法在码头改造施工中的可行性及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为同类工程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20.
利用1958~1997年NCEP/NCAR一日四次的风场再分析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季节平均西风角动量(即u角动量)经向、垂直输送通量及其三个分量(平均经圈环流、定常波、瞬变涡输送通量)的气候特征,特别是讨论了12~2月、6~8月它们与东、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极夜急流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包含纬度因子的角动量通量与动量通量在高纬地区存在显著差别,高纬对流层上部的强动量输送中心在角动量通量中不明显。而u角动量强经向输送主要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和冬半球高纬平流层顶附近,副热带西风急流和极夜西风急流均位于u角动量强向极输送中心及其高纬一侧的辐合区中。(2)发现三个输送分量对急流维持的作用随纬度、季节不同。北半球冬季(夏季)的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强度相当的定常波和瞬变涡)强经向输送及辐合维持;南半球西风急流全年均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输送及辐合维持;冬半球中平流层极夜急流主要由定常波、瞬变涡旋输送及其辐合共同维持。(3)热带东风区是牵连角动量(即Ω角动量)的高值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向对流层上部输送;冬半球副热带及中纬西风区存在u角动量垂直输送的切变区,它主要由平均经圈环流和瞬变涡旋完成;热带对流层顶附近有u角动量的定常波弱向下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