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3篇
  免费   724篇
  国内免费   1640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2648篇
地球物理   825篇
地质学   633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34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对2000年春季一次高空槽快速移动影响的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寻找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前期特征.  相似文献   
922.
利用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对孟加拉湾风暴云系东扩从而造成广西“99.10”大范围、长时间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生命史长、覆盖范围大和呈准静止状态的强大的孟加拉湾风暴云系与稳定少变的副高系统的有效配置,带来充足的水汽及低层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3.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龚道溢  王绍武 《地理学报》2000,55(5):567-575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2个测站1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6个站12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1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来降水最多的1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120年中12次异常多雨的年份,出现在1990年代的就有4次。1951年以来的6个异常多雨夏季个例的合成分析表明,与洪涝直接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形式是在江南有偏强的向北经向风及水汽输送异常,而在华北及偏北地区  相似文献   
924.
集成方法有利于提高降水要素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预报性。本文基于格点实况资料和智能网格预报、西南区域数值预报、ECMWF模式预报、GRAPES模式预报产品,以面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评分权重法、加权集成预报法和算术平均法,得到集成面雨量预报,再运用平均绝对误差、模糊评分、正确率、TS评分、偏差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4—10月金沙江下游面雨量预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回归集成法和BP神经网络法的预报效果总体上优于其他几种集成方法。在考虑流域面雨量的预报量级时,下游可以采用预报量级较小的模式和集成方法。集成后偏差百分比均有降低,且多元回归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预报量级较小的模式有矫正作用。在面雨量有无、小雨和中雨预报中,多元回归法集成效果较好,在大雨量级预报中,BP神经网络法集成效果较好。这些结论可为流域面雨量预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25.
利用2016—2021年ECWMF集合预报资料、浙江自动站实况资料等,计算浙江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相关物理量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EFI:Extreme Forecast Index),分析EFI分布特征,并构建了分类强对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与物理量的EFI有密切联系,发生短时强降水时,对流有效位能、整层可降水量、850 hPa与500 hPa温差和位温差的EFI较大,而垂直风切变的EFI为负值,因而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更有利于出现极端降水;发生雷暴大风和冰雹时,对流有效位能、850 hPa与500 hPa温差和位温差以及850 hPa温度露点差的EFI较大,700 hPa露点温度的EFI为负值,与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有利层结条件有关。利用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方法,将强对流天气相关物理量的EFI作为特征值开展训练,构建的预报模型对于非局地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其中短时强降水的误判率明显低于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926.
利用海南岛加密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日环流配置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天气型下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和关键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15:00—19:00。(2)海南岛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型主要有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3)南海低压槽、华南沿海槽、西南低压槽和冷锋型短时强降水分别占37%,31%,16%和16%。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主要出现在7、8和9月;西南低压槽型除9月外,其余各月份均可能出现;冷锋型绝大多数出现在4、5月。(4)南海低压槽和华南沿海槽型整层湿度条件都较好,不稳定能量较大,垂直风切变较弱。西南低压槽型不稳定能量较大,湿度条件一般,垂直风切变较弱。冷锋型存在明显的上干下湿特征,垂直风切变最大,0~6 km风速差75%分位大于10 m/s,不稳定能量最小。  相似文献   
927.
风廓线雷达在重污染天气与逆温层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气象要素地面观测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合对流层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深入研究了2013—2019年发生在青岛地区的65个重污染天气的逆温层变化特征及其与重污染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岛地区的重污染天气主要发生在12月至次年1月,重污染发生当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udex AQI)有“双峰”结构的日变化特征;(2)逆温层早于重污染天气出现,当逆温层高度降低且强度增强,或逆温层高度维持较低、强度维持较强而厚度增厚时,重污染持续或加强;当逆温层高度升高、强度减弱或厚度变薄时,重污染减弱或消散;(3)根据热成风原理,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可以提前3~7 h预测当地重污染天气的发生,从根本上弥补了常规探空资料低时间分辨率的不足。本文首次将风廓线雷达资料用于分析逆温层变化,而不是平流输送作用,这不仅增加了一个判断影响AQI变化气象条件的新手段,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逆温层与重污染天气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精准预判某地重污染天气发生的具体时间节点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8.
Integrating stable isotope tracers into rainfall‐runoff models allows investigation of water partitioning and direct estimation of travel times and water ages. Tracer data have valuable information content that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models and, in integration with hydrometric observations, test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catchment processes in model structure and parameterization.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in using tracer‐aided modelling in snow‐influenced catchment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atchments' dynamics and sensitiv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We used the spatially distributed tracer‐aided rainfall‐runoff (STARR) model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water storage, flux, and isotope dynamics in a snow‐influenced, long‐term monitored catchment in Ontario, Canada. Multiple realizations of the model were achiev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ingle and multiple objectives as calibration targets. Although good simulations of hydrometric targets such as discharge and snow water equival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local calibration alone, adequate capture of the stream isotope dynamics was predicated on the inclusion of isotope data in the calibration. Parameter sensitivity was highest, and most local, for single calibration targets. With multiple calibration targets, key sensitive parameters were still identifiable in snow and runoff generation routines. Water ages derived from flux tracking subroutines in the model indicated a catchment where runoff is dominated by younger waters, particularly during spring snowmelt. However, resulting water ages were most sensitive to the partitioning of runoff sources from soil and groundwater sources, which was most realistically achieved when isotopes were included in the calibration. Given the paucity of studies where hydrological models explicitly incorporate tracers in snow‐influenced regions, this study using STARR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satisfactorily simulating snowpack dynamics and runoff generation processes, while simultaneously capturing stable isotope variability in snow‐influenced catchments.  相似文献   
929.
Based on fieldd investigation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ause of the extremely heavy floods in the Taihu Lake region in 1991, compares the flood-hit areas of 1954 with those of 1991,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n flood control and presents some useful proposals.  相似文献   
930.
高空西北气流下特大暴雨的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婧  许爱华  孙素琴  许彬 《气象》2018,44(1):93-106
利用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资料、业务数值预报模式、GFS再分析资料(0.5°×0.5°),分析了2016年6月19日江西北部高空西北气流下特大暴雨环境场特征和数值模式误差,对比了相似形势的暴雨过程,找出业务预报误差较大的可能原因是对高空"干冷"西北气流南移、副热带高压北抬的速度、低空西南急流加强及前端辐合、上游移来短波槽、异常水汽条件的综合作用分析不到位,各类数值模式产品对降水落区预报偏北、强度预报偏弱也影响了预报员对暴雨的综合判断;给出了预报这类特大暴雨着眼点和预报概念模型以及订正模式降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