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1篇
  免费   742篇
  国内免费   1623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2645篇
地球物理   825篇
地质学   633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34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根据1960—2011年Had ISST资料集中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基于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分析方法,发现中国夏季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独立性特征,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11个雨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11个雨区夏季降水与ENSO的相关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发现不同雨区的夏季降水与ENS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尽相同,据此可分为3种类型:第1类为稳定不相关型,代表区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闽赣地区、环琼州海峡地区;第2类为稳定相关型,代表区为河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第3类为相关关系变化型,代表区为辽吉地区、黄淮地区、淮河流域以及两广地区。而在第3类相关关系变化型中,4个雨区夏季降水与ENS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突变时间也存在差异,两广地区的突变年份在1975年左右,辽吉地区和黄淮地区的突变年份在1980年左右,淮河流域的突变年份在1985年左右。  相似文献   
962.
利用江苏近10 a(2005-2014年)暖季(5-9月)69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内演变以及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北部比南部活跃,最活跃区均位于沿淮西部,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淮北东部,且空间分布集中。近10 a来江苏短时强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为北部地区减少最为显著。短时强降水季节内分布不均匀,以7月最为活跃,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在8月最为频繁;其逐候分布显示,梅期短时强降水骤增,于7月第2候达到峰值,盛夏期间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增多,8月第3候达到峰值。江苏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整体呈双峰结构,主峰和次峰分别出现在傍晚17时(北京时间,下同)和清晨07时,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于午后;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存在季节内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其中梅期和盛夏两个高发阶段均呈单峰结构,但梅期峰值出现在清晨,盛夏阶段峰值则出现在傍晚;由南向北,日变化特征由单峰向双峰、多峰演变,在淮河以南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而淮河以北地区多出现在夜间至清晨。  相似文献   
963.
To provide a saf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an extremely cold region,evaluation needs to be conducted of the thickness and th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of the active layer,as they significantly affect frost hea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dielectric constant(κ)of the active layer using ground-penetrating radar(GPR)and a dynamic cone penetrometer(DCP);this evaluation was then used to estimate the thickness and th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of the active layer.A field located in midwest Alask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site.A GPR survey and two DCP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and the ground temperature was measured.From the GPR survey,travel time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the active layer were obtained.In addition,the thickness of the active layer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dynamic cone penetration index(DCPI)and ground temperature.By using the travel time and travel distanc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the active layer,dielectric constants were calculated as 26.3 and 26.4 for two DCP points.From the mean dielectric constant,th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was estimated to be 40%~43%,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active layer was evaluated along the GPR survey line.The spatial-scaled GPR image showed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active layer varied from 520 mm to 700 mm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puddle,which accelerated the heat exchange.The results show that evaluation of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using the GPR survey and the DCP test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to estimate the thickness and th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of the active layer.  相似文献   
964.
近百年ElNino/La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桂莲  张明庆 《气象》2001,27(2):3-6
通过对近百年El Nino/La Nina事件与北京气候相关性研究发现,El Nino/La Nina事件与北京夏季(6-8月)降水、平均最高气温(7月)和冬季(1月)平均最低气温之间相互关系显著。El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造成降水减少,气温年较差较大,大陆性增强的气候特点。La Nina事件与夏季降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与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负关,使降水增加,气温年较差减小,大陆性减弱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965.
华南暴雨第六次加强观测期间 (IOP-6), 1998年6月9日在福建长乐地区出现了一次局地性的强降水过程.该文应用单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其风场反演结果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从多普勒雷达反演的风场结构看, 这次过程与出现在3~5 km高度上的风切变有关, 在低层雷达回波图像上出现中尺度气旋波的结构, 强降水是气旋波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6.
利用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热力状况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旱、涝年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存在南北反相特征, 即当青藏高原下垫面前冬南侧偏暖 (冷)、北侧偏冷 (暖) 时, 对应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易偏少 (多)。而且这种高原下垫面异常热力状况具有持续性, 可以持续维持到夏季。在此基础上, 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 分别改变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 应用NCAR 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可以较好的验证上述统计事实。  相似文献   
967.
以“94.6”、“94.7”和“98.6”这几次引发广西特大洪涝灾害的致洪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 ,对其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特征进行分析 ,研究致洪暴雨与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关系 ,暴雨落区与影响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8.
用日本数值预报产品 JFU FE5 0 2、JFU FE5 0 3,对桂林市大雨以上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检验 ,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只是预报值偏小 ;在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 ,其预报性能也有所不同。实际运用时 ,结合天气形势、实际预报经验和其它预报方法进行有效订正 ,能提高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69.
“96·8”特大暴雨和中尺度系统发展结构的非静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6年 8月 3~ 5日 (“96· 8”) ,中国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 ,造成了严重洪涝灾害。文中的天气分析指出 ,稳定的大型鞍形场和北移台风 (登陆后减弱为低压 )与其东侧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是“96· 8”特大暴雨发生的大、中尺度环流条件 ;而中尺度低压及其特有的动力热力结构与该暴雨过程直接相关。对该过程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 (MM5)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分析发现 ,非静力 (MM5)的全物理过程模拟基本上可再现大尺度和中 -α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采用二重网格双向嵌套技术的细网格模拟结果揭示 ,低压的动力场和热力场之间具有一种强耦合机制 ,即发展的低压具有气旋性涡柱的暖心高湿结构 ,在涡柱低空是湿对流不稳定和负湿位涡结构 ;强垂直上升运动与高空强辐散和低空强辐合以及对流云团的发展互耦 ;与低压相伴的强南风急流不仅是低压和对流云团发展与维持的互伴互耦条件 ,而且也是“96· 8”特大暴雨的水汽源和热能输送带。降水模拟结果分析表明 ,尽管某些降水中心对粗网格偏小 ,对细网格偏大 ,但雨带和雨强分布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70.
石振水  卫长秋 《山西气象》2001,(3):18-19,22
红富士苹果果面光洁度是其商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翼城县近5年气象资料与红富士苹果果面光洁度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红富士果面光洁度的关键因子是年内降水量的分布与红富士苹果各物侯期的需水是否相吻合,从而提出了提高红富士果面光洁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