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31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60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91.
利用乌鲁木齐市L波段雷达系统探空资料,对2014—2016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乌鲁木齐机场雾日、非雾日,雾日中持续浓雾日和非持续浓雾日的低空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雾日较之非雾日,近地层湿润层更厚,贴地逆温更厚更强(顶高950 m,强度0.55 ℃/100 m)。风速普遍略小于非雾日,地面为西南风,低空东南风厚度大,起始高度低于500 m,最大风速层低于1200 m。(2)持续浓雾日较非持续浓雾日,贴地逆温或悬垂逆温的第一逆温层底高和顶高更低,平均逆温强度更强,地面西南和近地层偏南风频数大,低空型东南风较强。第一逆温顶高低于600 m,悬垂逆温底高低于100 m,逆温强度大于0.55 ℃/100 m,低空型东南风起始高度高低于300 m,600 m高度以上东南风风速大于等于8 m/s等条件有利于持续浓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2.
运用毫米波雷达结合地面观测对2017年4月15-16日发生在宁波北部海域的大范围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可以实现对10 km左右的液态水系统、千米左右游离液态水团和更小尺度的局地短时液态水团等进行有效监测。10 km尺度的液态水系统过境使站点的能见度呈现深V型变化;未有液态水系统过境的站点,在靠近液态水系统时也会出现能见度变化。千米尺度的游离液态水团对能见度也有很强的影响,是造成无液态水系统过境时能见度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小尺度的局地短时液态水团的形成与局地其他因素关系紧密,不能单以雷达反射率来进行分析。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受毫米波雷达反射率相关因素和气象要素两者影响,约各占40%左右,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将未确定因素导致的能见度变化次数降低到了20%以下。  相似文献   
793.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第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出现的一次辐射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结果在辐射雾出现的时间以及辐射雾的高度方面都与实况十分相近。我们对辐射雾的形成机制也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地面的长波辐射冷却促使辐射雾形成.而短波辐射的加热是辐射雾消散的主要原因。另外.增加模式的垂直分辨率以及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下垫面类型都可以使模式模拟的辐射雾的结果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94.
基于乌鲁木齐站(城南)和米东站(城北)2016—2020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的雾、雾日最小能见度、逐时能见度和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静风频次、月平均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城区冬季雾的分布特征,探讨城南和城北雾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 a冬季城南平均雾日44.6 d,少于城北54.2 d,两地均为1月最多,11月最少;雾日平均最小能见度城南和城北分别为335 m和390 m,城南雾总体强于城北;城南雾高发于17时—19时,常在11时和05时消散;城北雾主要在09时和20时—22时开始,大都在14时前后结束;城南和城北的雾均以持续24 h以内为主,分别占比93.5 %和86.3 %,其中持续3 h内的雾分别占37.2 %和33.3 %,城北的雾持续时间总体长于城南。风速较小、静风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和地理环境是城北冬季雾多于城南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