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3篇
  免费   465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测绘学   527篇
大气科学   675篇
地球物理   473篇
地质学   1056篇
海洋学   66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94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digital generalization, where map genera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llective reasoning procedure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 which are done by human and computer, respectively. And an interactive map generalization environment for large scale topographic map is then designed and realized.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①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an interactive map generalization environment,② the features of large scale topographic map and interactive map generalization, ③ the construction of map generalization-oriented database platform.  相似文献   
952.
堤防工程及穿堤建筑物土石接合部安全监测技术发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堤防工程及穿堤建筑物的渗流破坏多数是沿基土或侧向、顶部填土与建筑物接触面等薄弱部位或存在隐患的部位产生。由穿堤建筑物渗透破坏引起馈堤的事例很多,教训极为深刻。概述了堤防安全监测技术的现状、内容、方法及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目标的选择等;并提出利用先进监测技术对工程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超前预测到险情及险情变化,为堤防工程现代化管理和防汛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3.
Studies of Australian rock coasts (except carbonate reefs) are reviewed and considered in view of recent process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Australian coast,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stability mean that it is a productive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research fundamental questions concerning rock coas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identified, specifically in the areas of processes, morphology and modelling.  相似文献   
954.
RDINFO中开放式空问参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软件RDINFO的开放式空间参照系统的设计思想 ,分析了其总体结构 ,提出了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955.
对流能量计算及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两种典型的大气湿绝热过程及其处理方法,对大气对流能量参数的计算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际个例,利用可逆饱和绝热过程,对包含液态水重力拖曳作用的修正对流有效位能(MCAPE)和修正下沉对流有效位能(MDCAPE)进行了定量计算。文章结合数值模式输出探空分析,预报不稳定和对流能量的区域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多指标叠套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方法,用MM5 及国家气象中心T106模式输出及诊断产品预报强对流天气落区,并检验强对流落区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956.
春季海温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和预测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蕾  张人禾  黄嘉佑 《气象学报》2004,62(6):851-859
文中利用季降水异常集合的典型相关预测模式 ,以全球春季 (3~ 5月 )海温场作为因子场 ,对中国夏季降水场进行了诊断研究 ,并对 1998,1999及 2 0 0 0年这几个典型的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回报试验。结果表明 ,春季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存在较好的关系 ,春季海温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夏季降水雨带及其分布类型。考虑面积因子的集合典型相关预测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较强的回报能力 ,此模式不仅能诊断出降水场和海温场中一些比较典型的空间模态和时间变化规律 ,而且可以再现 1998和 2 0 0 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灾害。揭示了全球春季海温的异常变化在中国夏季 (6~ 8月 )降水异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7.
回归诊断在梅雨期大到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回归诊断方法分析发现,梅汛期大到暴雨回归预报模型的残差分布存在着不对称现象,这种不对称现象是由高杠杆点所引起。这些高杠杆试验点的残差存在着统计天气预报意义上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回归系数LS估计的误差,从而又引起暴雨预报的误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到暴雨的回归诊断预报模型。实例计算说明,回归诊断预报模型要优于常规回归预报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梅汛期大到暴雨回归预报模型的不合理性并非个别例子的特殊性所造成,而是由模型的数学特点所决定,因此大到暴雨的回归诊断预报模型具有普遍意义。大量的试验和多年的业务应用表明,回归诊断对提高大到暴雨预报准确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8.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分析研究和沙尘数值模式预报研究以及卫星遥感监测沙尘等方法的应用基础上 ,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开发、集成 ,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系统。该系统由沙尘天气历史数据库、沙尘天气动态监测、沙尘天气概念模型、沙尘数值预报和沙尘天气预警 5个子模块组成。在近两年的北京市沙尘天气预报服务中 ,本系统得到充分的应用 ,提高了沙尘天气预报服务的效率 ,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应用于气象业务部门及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959.
甘肃黄土台塬区农业过量灌溉引起的滑坡灾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土台塬区过量农业灌溉可引起严重的滑坡灾害。其中以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提灌区的滑坡灾害最为典型。黑方台黄土台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农业提水灌溉,受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控制,在灌溉水大量入渗的诱发下,滑坡灾害十分严重。主要有黄土滑坡和黄土一基岩滑坡两种类型,分别具有高速远程和低速近程滑动的特点。过量灌溉引发的滑坡灾害具有滞后性、群发性和频发性等显著特征,且在季节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冻融期(3月)和雨季(7月)。实践表明,对过量灌溉引发的滑坡灾害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改变灌溉方式和采取包括工程治理措施、排水措施、生物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60.
岷江较场台地地震裂缝形成机制及其边坡稳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的大、小海子是两个相连的地震滑坡、崩塌堰塞湖。几十年来对湖泊东岸较场镇台地的认识不一,其岸坡稳定问题是利用该天然湖泊建设水电站的关键。通过现场调查与钻探、测试,发现岷江上游的较场台地是一个向岷江凸出的、1万a前形成的湖相沉积台地。1933年,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较场台地发生了强烈裂陷,未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在台地上形成了两组近于垂直的地裂缝。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两组地裂缝虽然是在同一诱发因素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形成的,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却不同。一组走向近SN,是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追踪岩体中原有的两组构造节理进一步裂开的产物,可称为地震构造追踪型地裂缝;另一组走向近EW,是顺向边坡中的层状岩体,在地震作用下沿软弱层发生层间滑动,地面被拉开、沉陷而形成的,可称为地震层间滑动型地裂缝。两种类型的地裂缝与层面的空间组合,控制着台地的稳定与演化。特别是当遇到类似1933年那样的地震,甚至由于两种地震地裂缝与层间错动面的存在,不需要那么高强度的地震,就可能诱发大规模的边坡稳定问题。这应该引起天龙湖水电站与213国道等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