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2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开展土壤质量评价对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及统筹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级法、累积频率法和综合判定法,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对长江经济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酸碱度、有益元素丰缺和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良好,清洁土壤面积34.84万km2,其重金属含量继承了自然背景特征; 三级及以下土壤面积6.94万km2,呈斑块及星点状分布于赣东北、赣南、湖南长沙—郴州一带、沿江及贵阳、昆明等地,其重金属为自然富集或受矿业开发、煤炭和石油的燃烧及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酸性土壤面积33.56万km2,分布于江西、湖南、宁波—台州沿海和金华衢州盆地,碱性土壤面积15.69万km2,分布于苏北平原、环洞庭湖、成都平原以及沿长江一线,其土壤酸碱度与土壤类型有关。土壤有益元素丰缺与第四系沉积物成土母质有关,土壤有益元素适量及以上区域面积34.44万km2,分布于四川阿坝、成都盆地、环洞庭湖、环鄱阳湖、安徽沿江、苏北沿海和杭嘉湖平原; 土壤有益元素缺乏区面积13.89万km2,分布于赣南、江淮、鄂东北以及云南玉溪等地。绿色农产品产地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2.49万km2、18.78万km2和18.28万km2。依据区内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立地条件划分出7片永久农田保护建议区。  相似文献   
82.
本文对新疆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中的绿柱石与阿祖拜328、528号伟晶岩脉中的宝石级绿柱石开展拉曼光谱对比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① 阿祖拜328、528号伟晶岩脉中宝石级绿柱石以富含Ⅰ型H2O为特征,可可托海3号脉早期形成的结构带(Ⅰ-Ⅱ带)中绿柱石以及相对富H2O岩浆体系中形成的绿柱石(Ⅳ带)以存在Ⅰ型H2O为主,演化程度相对较高,岩浆体系中结晶的结构带(Ⅲ带)以及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体系形成的结构带(Ⅴ带)中绿柱石以含有Ⅱ型H2O为特征; ② 在可可托海3号脉以及阿祖拜328号、528号脉绿柱石矿物中均发现冰晶石矿物包体,指示伟晶岩岩浆含有较高的F含量;③ 绿柱石通道水类型(Ⅰ型H2O、Ⅱ型H2O)及相对比例,是伟晶岩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条件的响应,在相对氧化的岩浆体系中主要形成绿柱石矿物,而相对还原的富H2O岩浆体系更有利于海蓝宝石形成.  相似文献   
83.
我国玉器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玉器优劣并存,导致大量墨绿色“石材”充斥市场,充当翡翠销售.在广东玉器加工批发集散市场上收集了多种墨绿色仿翡翠原料,挑选具有代表性的4件原料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宝石显微镜观察、折射率、密度以及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偏光显微镜薄片鉴定等测试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该4件样品的密度、折射率与翡翠一致,红外反射光谱与绿辉石非常相似,但其结构特征、矿物组成明显区别于翡翠.综合国标判定,该4件样品均为仿翡翠品.笔者提醒,常规宝石学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不易区分此类制品,而加强基础性研究、提高镜下鉴定能力是防范检测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4.
海岛绿色发展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本文提出海岛绿色发展指数(IGDI)概念,从能源消耗与资源利用、环境管理与治理、环境质量与安全、经济增长质量、绿色生活水平、公众满意度等6个方面选取22个指标构建海岛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MATEL与AHP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岛绿色发展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并以12个海岛县(市、区)(以下简称“海岛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1)经济聚集程度(2.15)、单位GDP能耗(2.01)指标影响度大于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碳排放强度、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情况、岛陆开发程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生活垃圾处理率等指标影响度均大于1,反映出环境管理与治理、能源消耗与资源利用、经济增长质量是决定海岛绿色发展成效的关键。(2)12个海岛县的海岛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值均值为74.37,其中嵊泗县的评价值最高(88.24),崇明区的评价值最低(65.57),反映出我国海岛绿色发展程度整体不高,海岛之间的绿色发展程度差异较大。(3)推动海岛绿色发展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岛综合管理,推动海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提升海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85.
环境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反思资源环境在学科内部边缘化的产物,旨在重建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片段化、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无明显改观。为此,本文回溯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思路,归纳了以环境经济地理学名义开展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研究发现:① 环境经济地理学过去20年的发展思路是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适应资源环境变化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模式,凝练了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两个研究主题。② 面向环境治理,环境经济地理学应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和地方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同时,借助区位分析评估作为区位因子的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布局,发现了诸多“经典假说”的反例。③ 面向绿色转型,环境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结合,应用区域多样化和路径创造理论,分析了区域绿色转型的条件和过程。④ 环境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克服范式差异、加强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挖掘中国丰富的环境经济地理问题所蕴含的机遇。  相似文献   
86.
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6年的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治理绩效值进行测度,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运用PVAR模型考察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两系统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空间上自东向西梯度递减,高协调区集中在东部城市;②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正关联性,低-低集聚城市数多于高-高集聚,协调发展领先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③生态治理绩效对绿色创新效率响应较弱,而绿色创新效率对生态治理绩效响应则较强,且二者均对自身依赖较强,未来优化其互动机制应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87.
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城市绿地信息提取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野 《测绘工程》2014,(7):65-67
我国高分遥感卫星的发展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研究利用资源三号卫星全色和多光谱影像,以国内某城市为例,采用基于规则的面向对象分类技术获取城市绿地。研究提出的技术方案,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对于推动资源三号卫星在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The annual peak flow series of Polish rivers are mixtures of summer and winter flows. As Part II of a sequence of two papers, practical aspects of applicability of seasonal approach to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FFA) of Polish rivers are discussed. Taking A Two‐Component Extreme Value (TCEV1) model as an example it was shown in the first part that regardless of estimation method, the seasonal approach can give profit in terms of upper quantile estimation accuracy that rises with the return period of the quantile and is the greatest for no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is part, an assessment of annual maxima (AM) versus seasonal maxima (SM) approach to FFA was carried out with respect to seasonal and annual peak flow series of 38 Polish gauging stations. First, the assumption of mutual independence of the seasonal maxima has been tested. The smoothness of SM and AM empiric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was analysed and compared. The TCEV1 model with seasonally estimated parameters was found to be not appropriate for most Polish data as it considerably underrates the skewness of AM distributions and upper quantile values as well. Consequently,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SM and AM estimates of TCEV1 are observed. Taking SM and TCEV1 distribution, the dominating season in AM series was confronted with predominant season for extreme floods. The key argument for presumptive superiority of SM approach that SM samples are more statistically homogeneous than AM samples has not been confirmed by the data. An analysis of fitness to SM and AM of Polish datasets made for seven distributions pointed to Pearson (3) distribution as the best for AM and Summer Maxima, whereas it was impossible to select a single best model for winter samples. In the multi‐model approach to FFA, the tree functions, i.e., Pe(3), CD3 and LN3, should be involved for both SM and AM. As the case study, Warsaw gauge on the Vistula River was selected. While most of AM elements are here from winter season, the prevailing majority of extreme annual floods are the summer maxima. The upper quantile estimates got by means of classical annual and two‐season methods happen to be fairly close; what's more they are nearly equal to the quantiles calculated just for the season of dominating extreme flood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9.
We consider the adequacy of various solar coronal heating models. We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 coronal Fe XIV 530.5 nm green line and the calculated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in the solar corona can be a useful tool for this purpose. We have established this correlation for coronal structures and magnetic fields of larg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The correlation found exhibits a strong dependence on both solar cycle phase and heliolatitude. The efficiency of a particular coronal heating mechanism is probably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ve area occupied by low and high loops (including open structures). The direct current models based on slow field dissipation (DC) and the wave models based on Alfvén and magnetosonic wave dissipation (AC) are more efficient in the equatorial and polar zon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0.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经历数亿年的地质活动,产出颜色丰富且结构致密的戈壁玛瑙。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电子探针、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测试分析方法对绿色戈壁玛瑙的宝石矿物学特征及致色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肉眼观察,阿拉善绿色玛瑙呈深绿色至褐绿色,微透明至不透明,相对密度、折射率、摩氏硬度等均符合石英质玉石的特点。偏光显微镜观察,绿鳞石富集于表层,并向内部呈放射状生长;方解石与石英均为隐晶质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绿鳞石呈颗粒状分布于石英及方解石之间。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戈壁玛瑙的物相组成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和绿鳞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绿鳞石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FeO、Al2O3、K2O和MgO。红外光谱分析也显示存在绿鳞石对应基团的特征峰。表层绿鳞石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下显示出Fe2+与Fe3+的特征光谱,Fe2+与Fe3+之间的电荷转移是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