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454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718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12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针对夏季空调降温负荷难以计量的现状,提出测算夏季空调降温负荷及降温用电量的算法模型,进而结合夏季天气情况,建立夏季降温负荷与夏季最高温度的回归模型,分析电网降温负荷的单位温升负荷.最后,以若干区域电网为例,分析各电网的空调降温负荷和单位温升负荷,可以为电网的生产运行和电力营销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42.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资料,对广东省2011年4月17日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种有利于大冰雹生成的因素和回波特征。研究发现:(1)过程发生在高层有急流、高空槽和切变线、地面有锋面低槽的环流形势下,属西江流域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冰雹发生区域的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达-4.8×10-3/s。(2)当CAPE突增,SSI>200、K>35℃、Si<0℃时,预示强对流天气发生。(3)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大气不稳定和较高的CAPE造成雹暴的迅速发展。(4)本次雹暴几乎具有强烈对流风暴的所有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后侧入流缺口、悬垂结构、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及中层径向辐合。(5)雹暴的回波顶高与最大反射率因子演变趋势基本相同,有几次跃增且同步。降雹前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均出现突降。VIL的跃增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6)本次过程具备适宜冰雹生长的0℃和-20℃层高度条件,且回波核心区高度扩展到-20℃层以上。VIL密度>4 g/m3和上干下湿的垂直分布十分利于大冰雹的产生。(7)三体散射特征可作为发布冰雹预警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4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滨海湿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毅杰  俞慎 《湿地科学》2012,10(2):129-135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研究区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围海造地行为下滨海湿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围海造地在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分别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张所需。以海岸线为基准,通过分别向陆地和向海洋方向进行滨海湿地分区,每个方向设立7个缓冲带,靠近海岸线的前6个缓冲带宽1km,第7个缓冲带宽10km。结果表明,1990~2000年期间,围海造地以农业用地扩张为主,其平均年扩张速率为48.9km2/a,明显大于建设用地的平均年扩张速率(28.2km2/a);而2000~2005年期间,建设用地成为围海造地的主要目的,建设用地平均年扩张速率大幅增大至91.8km2/a,而农业用地平均年扩张率仅为4.2km2/a。在空间分布上,1990~2000年期间,农业用地平均年扩张百分率最大值出现在距海岸线5km的陆地缓冲区;但在2000~2005年期间,各陆地缓冲区农业用地面积在减少,其平均年扩张百分率为-1.3%/a;而建设用地在各缓冲区的平均年扩张百分率由1990~2000年期间的0.62%/a增大为2000~2005年期间的2.66%/a。对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流转驱动力的分析表明,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一些天然滨海湿地直接转变为建设用地,两个时期建设用地净扩张区域相同,即距海岸线1~3km和>6km陆地缓冲带;还有一些天然滨海湿地,如滩涂,被用于水产养殖,而转变为人工湿地,在1990~2000年期间,农业用地的扩张区域是距海岸线4~6km的陆地缓冲带,在2000~2005年期间,农业用地的扩张区域是1~3km的近海缓冲带。  相似文献   
944.
金华  何晖  张蔷 《干旱气象》2008,26(1):52-56
对1次对流性降水试图根据人工催化所需条件及MM5模式的模拟结果选择适合进行催化作业的部位。研究发现,在该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同所选催化部位的水平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可将低层辐合中心作为替代的特征物理量,根据其位置确定催化部位水平位置。研究认为某些云体内部有较明显的对流活动,人工影响此类云体时,将探空或微波辐射计资料与多普勒雷达的速度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选择催化部位有帮助。  相似文献   
945.
冰雹云垂直累积含水量密度与降雹大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直累积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Water Content,简称:VIWC)包括单位底面积的垂直柱体内固态和液态水质量的总和,是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假定固态和液态水滴反射得到的反射率因子都满足由液态水滴引起的经验导出关系,将垂直积分改为离散求和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利用VIWC与云体高度之比计算垂直累积含水量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 Water Content Density,简称:VIWCD),用MAX函数逐个提取冰雹云在降雹时段内的最大VIWCD(简称;VIWCDmax),采用统计和回归处理技术,对2004—2006年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到的54例冰雹云在降雹时段内VIWC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冰雹直径相同的冰雹云内部雹胚竞食成雹粒的数密度在降雹时段内基本相当,雹粒尺度是影响雷达反射率因子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强度和地面降雹的大小;冰雹云VIWCDmax与地面最大降雹直径之间存在函数式(6)的关系;冰雹云倾斜结构和雷达扫描模式是影响(6)式效果的2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46.
在回顾国内外雷达网建设和在水文水资源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对国内外的雷达降水的估测算法、雷达临近降水预报和雷达测雨信息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就未来雷达技术应用于水文水资源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7.
地形对夏季冰雹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北京地区冰雹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典型的天气个例,研究了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强对流生成环境、降雹落区、移动方向和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降雹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可能与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白天形成强烈的热力差异造成的不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局地流场强迫有密切关系:1)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焚风效应”等),午后山区的实际气温有可能接近甚至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系统在山区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2)午后由山区指向平原的扰动温度梯度是造成低空垂直切变的强迫源。扰动温度梯度越大,低空垂直切变越强———即动力不稳定越强,因此,对流最旺盛(形成降雹)的地点往往出现在扰动温度梯度最大而不是地面气温最高的地方;3)地形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构成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启动。  相似文献   
948.
邱蕾 《地理空间信息》2005,3(6):41-42,45
将一种求解病态法方程的新方法——谱修整迭代法应用于单频GPS接收机快速静态定位。根据对实测数据的计算表明谱修整迭代法使静态定位可以在较短得时间内获得较精确的整周模糊度浮点解,因而缩小了整周模糊度的搜索范围,加快了静态定位的速度。  相似文献   
949.
王朋岩  汪晓敏 《地质科学》2009,44(2):409-417
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及周边现今地形起伏、白垩系露头分布、地层分布、地层压力测试数据以及地层水化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同剥压实恢复方法研究了滨北地区离心流水动力特征.根据隐露头分布的时代和位置判断了不同时期大气淋滤水下渗的位置.采用盆地水动力模拟软件Basin 2再现了滨北地区水动力场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淋滤水进入地层的强度和范围.采用流体势理论分析了滨北地区油气运聚规律,认为丰体坳陷区水动力以压实水为主,油气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盆地边缘地区受淋滤水影响,局部改变油气运移方向或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降解.  相似文献   
950.
聂立军  周凯  邸新 《吉林地质》2009,28(1):69-71
2004-2006年吉林省开展了吉林市等八幅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其任务书中提到:“充分收集研究前人区域地质和物、化、遥资料,全面完成测区1∶25万地质填图任务”。本文从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了吉林省中等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填图的工作流程,包括遥感数据种类选择、遥感数据处理、遥感地质解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