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2篇
  免费   683篇
  国内免费   1540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697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2042篇
海洋学   65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曹楚  王忠东 《气象科技》2011,39(3):308-3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站加密资料对2009年9月29日20:00至10月1日20:00发生在浙江东部沿海的一次东风波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0916号台风"凯萨娜"外围环流为此次东风波的形成提供了扰动作用,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使得低层形成了明显的东南急流,为暴雨或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  相似文献   
932.
2010年浙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兮析资料.对2010年5周8曲日发生在浙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此次暴雨是在横槽转竖的大背景下,西风槽和高原槽东移合并加强,并在东移过程中与低层切变共同作用造成的;低空急流的形成在水汽的输送和聚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933.
In this paper,NCEP reanalysis data,intensive observation data collected from field experiment,model simulation data,and topographic trial data are fully analyzed to study a severe heavy rainfall event during 5 6 June 2008 in South China.Unlike most warm region rainfall cases,this one is associated with an obvious vortex system,which draws in water vapor and energy from the southwest monsoon surges ahead of a low trough above the Bengal Bay (BLT,Bengal Low Trough).At the lower troposphere,three currents,especially the southwest current and the east current,converge into the southeast of the vortex.Thus,the distributions of strong vorticity,water vapor,and ascending motion cause frequently occurrence and growth of convection there.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rainfall event are summarized as a conceptual model.  相似文献   
934.
李平  官莉  黄勇  翟菁 《辽宁气象》2011,(6):20-27
利用LAPS系统融合分析资料对安徽沿淮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探讨降水过程成因机制及天气结构特点,同时验证LAPS分析资料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过程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尺度气旋式涡旋,其向安徽北部沿淮地区移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触发机制。雷达降水回波主要出现在850hPa中尺度涡旋南侧以及700hPa槽前西南气流辐合上升运动过程中,持续的低空急流及其带来的水汽共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机制。比较雷达回波发展和云中液态水含量演变发现,云中液态水含量极大值区多出现在雷达回波单体的新生区域,借助于LAPS云中液态水含量分布结果对预测雷迭回波发展趋势及降水分布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35.
本文对1961~2008年黑龙江省暴雨、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极值分布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黑龙江省的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是7月下旬;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雨较少,以局地暴雨为主,但都具有4 a左右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在总暴雨日数偏多的年代,区域性暴雨占的比例也偏大;暴雨集中区主要在齐齐哈尔西部、黑龙江省的中部(哈尔滨、绥化东北部、伊春南部、鹤岗西部、佳木斯西部)和佳木斯的东部3个区域。不同的年代暴雨大值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36.
一次南支槽背景下地形对贵州水城南部特大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客观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9年6月28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6月28日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特大暴雨的发生,有南支槽、中低层切变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强降水的落区与中-γ尺度云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云团的移动、合并、发展、停滞以及减弱能很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及强度;产生于低层辐合区的强对流回波单体在位于水城县西北部的乌蒙山脉(主峰2901m)的阻挡下在发耳乡附近停滞不前,使水城县中部以南地区降水雨团合并加强,这是发耳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发耳特殊的地形,使得其附近流场发生变化,不仅使地形性垂直上升运动加强、维持,而且也使得水汽不断向云内卷入,延长了暴雨云团在其上空的停留时间;喇叭口地形的收缩作用也加强了迎风坡的辐合上升运动;区域自动站的资料显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水城县发耳乡及附近降水雨团的形成和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此次特大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37.
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岩芯中的8种金属元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雷  邱会东  原金海 《岩矿测试》2011,30(4):461-464
岩芯分析是油气田开采前期必须开展的必要研究工作。岩芯样品常见金属元素钾(12.30 mg/g)、钠(15.04 mg/g)、铝(28.83 mg/g)、铁(11.13 mg/g)含量较高,且含有大量有机物,文章首次提出以微波消解方式,用浓硝酸和过氧化氢分解有机物,盐酸和氢氟酸处理二氧化硅等无机物,分解稠油油藏岩芯样品效果明显,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钾、钠、钙、镁、铝、铁、锰、钡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方法线性相关系数良好(相关系数为0.9949~0.9998),回收率在92.2%~101.6%。建立的微波消解技术无样品损失,操作简单,消解过程节省试剂,减少了环境污染,测定方法准确、可靠,检出限低。  相似文献   
938.
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磷形态顺序提取分析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阐述了当前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水体中磷、氮的浓度以及二者的浓度比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体富营养化时氮和磷的浓度均很高,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值,是在一个较宽泛的富营养范围内,氮和磷的浓度比值大多在10∶1~20∶1。湖泊沉积物作为湖泊水体中磷的重要蓄积库,是湖泊流域磷循环的重要归属,也是湖泊水体内源性磷的主要来源,沉积物中极少量的稳定磷转化为活性磷就会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文中介绍了沉积物中无机磷形态的分类,评述了欧盟标准局在研制湖泊沉积物磷形态标准物质时比对采用的4种提取方法(Willimas法、Hieltjes-Lijklema法、Ruttenberg法、Golterman法),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所应用的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提取方法和磷各形态的分析测定方法,国内学者应用的方法是在国外学者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阐述了顺序提取方法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简要评述了湖泊沉积物中磷的生物释放、物理释放和化学释放三种释放机制,这三种释放机制相辅相成,在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一过程可能占主导地位来控制沉积物磷的释放。最后提出应该加强对沉积物中磷的各种形态的专属提取剂及其提取有效性的分子表征和检测,更加细化对于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类和创新各种磷形态的分析方法,建立沉积物-水体磷的迁移、循环和转化模型,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富营养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9.
Geochemical eval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s of Port Harcourt and its environs in the Niger Delta region is presented in respect of anthropogenic factor and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Sixteen (16)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horizons (0-10 cm and 100 cm) from the various grids and analyzed. The geo-chemical analyses showe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heavy met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ranges of the metals determined as follows: Pb (6.86-2.49)×10-6, with an average of 4.63×10-6; Cd (0.05-0.00)×10-6, with an average of 0.02×10-6, As (0.01-0.00)×10-6, with an average of 0.00×10-6. Cu (15.36-10.80) ×10-6, with an average of 13.36×10-6, and V (1.36-0.20)×10-6, with an average of 0.94×10-6. Quantification of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anthropogenic factor (AF) and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geo). The Igeo values of 0.06, 0.02 and 0.00 for Pb, Cd and As, respectively indicate low-level contamination while Zn (1.14) and V (1.40) show me-dium-level contamination. The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are attributed to urbanize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e majority of the samples analyzed show that the AF values are less than 1 with the exception of vanadium (V) whose AF values range from 2.73 to 13.60×10-6. Vanadium is more enriched than As, Cd, Pb, and Cu. The order of degrees of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and 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the soil is V >Zn >Pb >Cu >Cd >AS. Metals were retained near the top soil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the deepest horizons were lower and normal for uncontaminated soils.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e top soil horizon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distance from the industrial and hu-ma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940.
通过重金属含量分析,分级提取化学形态分析,结合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对黄龙铺矿区1号尾矿库重金属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横向上,尾矿库中心排水口处地势低洼,铜、铁因相对活泼易于迁移而流失,铅、锌、铬、镉在尾矿库四周的地表浅部淋失,在尾矿库中心则相对富集。化学形态分析表明尾砂中各重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各有不同,一般以T6原生硫化物态和T7残渣态为主,铜、锌、铁迁移性较强;其他则较弱,表明对环境威胁不是很大。重金属的迁移明显的分为氧化带和次氧化带,研究结果显示尾矿覆盖方法也不一定能够有效地阻滞污染元素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