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2篇
  免费   683篇
  国内免费   1540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697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2042篇
海洋学   659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奥里诺科重油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基本未开发的大规模重油富集带,它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边缘隆起带,总体是一北倾单斜,其上主要发育E-W向、NEE向和NE-SW向三组断裂,且以张性断裂为主,其中有一条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将奥里诺科重油带在平面上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其各自的构造特征不同.奥里诺科重油带之所以有这样的构造特征是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加勒比板块与南美板块发生斜撞等一系列作用有关的.本文在总结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特征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对奥里诺科重油带构造解释和油气藏的控制因素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2.
In this study, the biosorption of Cd(II), Ni(II) and Pb(II) on Aspergillus niger in a batch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and optimal condition determined by means of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under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Biomass inactivated by heat and pretreated by alkali solution was us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initial solution pH, biomass dose and initial 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metal ions by A. niger was optimized using a design of experiment (DOE) metho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biosorption were 5.22 g/L, 89.93 mg/L and 6.01 for biomass dose, initial ion concentration and solution pH, respectively. Enhancement of metal bio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dried biomass by pretreatment with sodium hydroxide was observed. Maximal removal efficiencies for Cd(II), Ni(III) and Pb(II) ions of 98, 80 and 99% were achieved, respectively. The biosorption capacity of A. niger biomass obtained for Cd(II), Ni(II) and Pb(II) ions was 2.2, 1.6 and 4.7 mg/g,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se observations the fungal biomass of A. niger is a suitable bio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Multiple response optimization was 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discov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a set of responses, simultaneously, by using a desirability function.  相似文献   
993.
京珠高速许漯段路基干拌水泥碎石桩加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拌水泥碎石桩是一项施工快速、不开挖路基的新型加固技术。针对京珠高速公路许漯段出现大量路基病害,采用此桩型进行加固处理。试验桩长为5.0 m,成孔直径为150 mm,间距为1.0 m×1.0 m,每层虚填料为25 cm,夯距为1.0 m,用120 kg重锤,分别对每层夯实10、8、7击的3根桩进行载荷试验,然后对每层夯实8、7击的2根桩进行重Ⅱ型动力触探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每层夯7击,单桩极限承载力达400 kPa,效果最优。通过地质雷达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对比分析加固前后路基土体变化,加固后路基不均匀变形减小,土体有效重度增加,含水率有所减少,桩体的吸水排水效果明显,桩的夯实挤密作用良好,路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得到改善。经过桩加固后1年运行观测,加固后路段没有再次出现翻浆、叽泥等病害,表明此桩型加固高速公路路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4.
美国技术标准用弦线模量对我国技术更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弦线模量计算地基变形是中国的原始自主创新。它改正了压缩模量和各种计算模型存在的问题,所以对计算结果有很大的改进。它依据土性物理指标用软件计算,是各种计算方法中最简单的方法。用于地基设计规范能够实现以变形控制设计的目标;用于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能够依据基础面积、基底压力、相邻基础影响等条件,并考虑地区差异、土性的微结构差异等条件真实地计算不同类型黄土的湿陷量,实现定量评价黄土湿陷性的目标。在中国对弦线模量研究的同时,美国在金属材料非线弹性变形计算中也研究并已经在其技术标准中采用了弦线模量代替杨氏模量,中国的同类标准也引用了它。这对在我国地基规范中采用弦线模量法进行技术更新,应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简要介绍弦线模量法主要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95.
赵宏樵  赵建如 《现代地质》2007,21(4):654-658
对太平洋CL、CM海山调查时获取9个富钴结壳样品,采用化学处理及ICP-MS法进行分析。对贵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富集因子、标准化模式以及来源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海山结壳中贵金属元素Ag、Au、Ru、Rh、Pd、Pt等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05×10-6、2.3×10-6、15.6×10-9、22.3×10-9、2.39×10-9和432×10-9。与结核、洋壳及陆地矿石的Pd/(Pt+Pd)、Pt/(Pt+Pd)和Pd/Pt等贵金属元素的比值相比,大洋富钴结壳的 Pd/(Pt+Pd) 比值最低,为0.006;其次是结核,为0.06;洋壳为0.08;陆地矿石的Pd/(Pt+Pd)比值较大,为0.35~0.65。结壳的Pt/(Pt+Pd)比值最高,为0.99;其次是结核,为0.95;洋壳为0.93;陆地矿石的Pt/(Pt+Pd)比值相对较低,为0.33~0.65。统计分析显示了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中贵金属元素的特征参数变化,并且说明富钴结壳中富铂、金、钌、铑,而贫钯。贵金属元素标准化显示,海山富钴结壳均存在着Pt、Au正异常和Pd的负异常,其中Au异常幅度与结核的Au异常一致。  相似文献   
996.
珠穆朗玛峰地区雪冰中重金属浓度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5 年9 月采自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6523 m 的东绒布冰川积累区一批雪坑样品中重金属Ba, Co, Cu, Zn 和Pb 的浓度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了测试, 重金属浓度范围分别为(pg/ml); Ba2~227、Co2.8~15.7、Cu 10~120、Zn29~4948、Pb14~142。并利用气体稳 定同位素质谱仪MAT-252 对样品稳定氧同位素比率(δ18O) 进行了测试, 雪坑样品对应的时间为2004 年夏到2005 年秋, δ18O和重金属元素的浓度都存在着季节变化特征。在夏季风期间δ18O 值和重金属元素的浓度都很低,而在非夏季风期间δ18O值和重金属元素浓度升高,反映了不同的水汽来源对重金属浓度季节变化的影响及其环境意义。Co, Cu, Pb, Zn 的地壳富集系数(EFc) 分别为: 3.6、27、33、180, 表明该地区Pb, Cu, Zn 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污染, 其中Zn 受到的污染最大。  相似文献   
997.
张丽旭  任松  蔡健 《海洋通报》2005,24(2):92-96
根据2003年东海吴淞口北倾倒区、椒江口倾倒区和闽江口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监测资料,采用富积系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其富积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三个倾倒区表层沉积物所监测的重金属中,Cu和Pb元素的富积程度相对最高,As次之,Hg和Cd元素的富积程度较低。从空间上看,Cu和As元素的富积程度呈现吴淞口北倾倒区<闽江口倾倒区<椒江口倾倒区的特征;而Pb,Cd和Hg元素的富积程度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即:吴淞口北倾倒区<椒江口倾倒区<闽江口倾倒区。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评价结果显示,东海三个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危害非常轻微,均属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范畴,其中轻微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相对较重的是As,Cd和Hg元素,Cu和Pb元素的轻微生态危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998.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含芘氨基酸衍生物-L-[4-(1-芘基)]丁酰基苯丙氨酸(缩写为PLT),通过对PLT与离子结合前后其二聚体/单体荧光发射峰强度比的检测表明该衍生物对水中的重金属离子Cd^2+和Pb^2+表现出了极强的识别性能,而对水中所存在的其它离子则具有完全不同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999.
西太湖沉积物污染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刘恩峰  沈吉  朱育新 《地理科学》2005,25(1):102-107
通过对西太湖MS、DLS沉积短岩芯中金属元素、营养指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西太湖近80年来的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太湖沉积物中元素为自然来源;40~70年代末期,除北部Hg、TP受到人为污染之外,其余元素仍主要为自然来源;70年代末期以来,重金属元素人为污染逐渐加重,湖泊营养程度升高。西太湖北部沉积物中Pb、Zn、Mn、Ni、As污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Hg污染开始于40年代初期;与北部相比,南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较短,Pb、Zn污染开始于70年代末期,As、Mn、Ni、Hg污染开始于80年代中期~末期。西太湖北部、南部沉积物中TN、TOC含量70年代末期以来开始增加,C/N比值增大,有机质外源输入比例增加。西太湖北部沉积物中TP含量自40年代初期以来逐渐增加,受到人为污染;南部TP含量在40~70年代略高,但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甘肃天水地区45a来强降水与洪涝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极大的影响.通过对甘肃天水地区强降水和洪涝灾害事件资料的整理,对其强降水事件、洪涝灾害变化特征以及二者间地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有资料统计显示,天水地区没出现过整个区域性洪涝灾害,以局地洪涝灾害为主,强降水事件和洪涝灾害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由于当地的土地蓄水性能很差,一般性的强降水就可能会产生洪涝灾害.随着气候变暖,这一地区的强降水事件和洪涝灾害呈增加趋势,建议当前应加强对局地强降水事件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