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8篇
  免费   622篇
  国内免费   783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849篇
地球物理   1271篇
地质学   1035篇
海洋学   500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223篇
自然地理   84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 simple exponential equation is used to describe photosynthetic rate as a function of light intensity for a variety of unicellular algae and higher plants where photosynthesis is proportional to (1-e−β1). The parameter β ( ) is derived by a simultaneous curve-fitting method, where I is incident quantum-flux density. The exponential equation is tested against a wide range of data and is found to adequately describe P vs. I curves. Th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A simplified statistical model (Poisson) of photon capture provides a biophysical basis for the equation and for its ability to fit a range of light intensities. The exponential equation provides a non-subjective simultaneous curve fitting estimate for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a) which is less ambiguous than subjective methods: subjective methods assume that a linear region of the P vs. I curve is readily identifiable.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β and a are used widely in aquatic studies to define photosynthesis at low quantum flux. These parameter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estuarine environments where high suspended-material concentrations and high diffuse-light extinction coefficients are commonly encountered.  相似文献   
22.
赵凯  濮梅娟 《台湾海峡》2005,24(3):370-376
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Haima)”于2004年9月13日12:00在浙江省温州市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20:00在浙江境内消失.本研究采用物理量诊断分析法,探讨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涡度场、湿焓场变化对其移向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热带风暴登陆后,涡度(ξ)明显减弱.涡度局地变化(ξ/t)值分布显示,风暴移动方向的后方,涡度减弱的趋势比前方涡度增大的趋势更剧烈;风暴有向其外围(ξ/t)正值中心(即涡度增幅最大)移动的趋势.该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湿焓都增大,但登陆后湿焓增大趋势已大大减弱;风暴有向湿焓局地变化(E/t)正值中心移动的趋势,即向能量增强最大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3.
在103-105a的尺度上,地磁场强度变化是影响陆地宇生核素生成速率的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样品的地理位置和暴露时间。根据已有的磁场古强度数据,模拟200 ka以来海拔2 km、25°N和40°N的地表10Be生成速率的变化,进而分析地表宇生核素生成速率变化对岩石暴露年代测定的影响及其模式年龄的校正。校正磁场强度变化后,海拔2 km、25°N上,50-200 ka的模式年龄可被压缩14%~19%,大于1σ的误差,相同海拔40°N上的模式年龄可减小约8%。对中低纬两组模式年龄的校正充分证明,磁场强度引起的陆地宇生核素生成速率变化是暴露年代测定中主要误差源之一,尤其在低纬高海拔地区这一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4.
李宇  陈润珍  蔡敏  孔宁谦 《海洋预报》2006,23(Z1):104-109
本文对1960~2002年进入广西影响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均每年有4.3个热带气旋进入广西影响区,强度突然加强的平均每年有0.3个,发生在6~10月,其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北部近海至粤西近海区域和北部湾海域。利用《台风年鉴》和《历史天气图》以及欧洲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类热带气旋进行环流特征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有助于更好地做出这类热带气旋的风力和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25.
本文研究了虾蟹海产品香味的前体物质在加热前后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对虾和蟹肌肉中的糖原和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前后含量下降,糖原是Maillard反应的基础物质.不饱和脂肪酸是虾蟹肌肉香味中羰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虾蟹肌肉中主要积累的核苷酸成分AMP在加热后减少,而肌肉提取物中的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氨基酸,特别是疏水氨基酸含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26.
27.
对类比路段进行连续模拟试验,进行现场调查,给出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污强度,预测了汽车尾气中CO、C_nH_m和NO_x的扩散范围。  相似文献   
28.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流体压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民屯凹陷是辽河断陷内4个下第三系凹陷之一。在综合利用钻井、试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并论述了大民屯凹陷流体压力特征。基于57口井的声波测井资料,凹陷内泥岩压力特征可区分为正常压力、异常压力或强超压等类型;根据152口井391个点的压力测试数据,凹陷内产油层段的压力梯度多接近于1;利用公式法模拟计算了47条地震剖面的流体压力、剩余压力及压力系数的分布特征,凹陷内剖面压力系统自上而下一般由正常压力、弱超压和强超压3部分组成。此外,还根据流体压力演化的基本原理及钻井、岩性与试井等实际资料,模拟恢复了大民屯凹陷的压力演化史,其可划分为超压原始积累、超压部分释放及超压再积聚3个阶段。总体上,大民屯凹陷的超压强度低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超压强度。  相似文献   
29.
分析了上海石化总厂化工物料码头周围水下地形工程前后的变化。指出在淤泥质岸段,由于沿岸工程的影响,造成工程附近水域动力环境的改变,水下地形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特别在淤泥质岸段附近流急、含沙量高的水域中构筑沿岸工程,工程的水流下方一侧,水流减缓,水流挟沙能力大大减弱,出现明显的局部淤浅地形,为提高工程效益,对各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0.
The pollen analysis of DGKS9617 core in the East China Sea (covering about the last 6800 years) shows five obvious pollen assemblages and seven sub-assemblages. Combined with the sediment and the result of diatom analysis, the climate changes are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Corresponding to the pollen assemblages, the climate shifts just as follows: Assemblage Ⅰ-Warm and Dry Stage, Assemblage Ⅱ-Cool and Humid Stage, Assemblage Ⅲ-Hot and Dry Stage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s 2~3 ℃ higher than that today ), Assemblage Ⅳ-Cool and Humid Stage, Assemblage Ⅴ-Wann and Dry Stage. The third stag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bstages i.e. a slight colder and dry one, a slight wanner and humid one and a slight warmer and dry one. During the fifth stage, the climate becomes similar to that today with three warm substages and two cool subs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