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大气科学   32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利用1951~2005年华南4、5月份降水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4、5月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以及与中西太平洋海温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4、5月份降水均在197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的年代际转变,从之前的降水偏少转变为降水偏多。华南4月份降水与前一年7~11月份的中西太平洋海温、华南5月份降水与当年2~5月份的中西太平洋海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在4、5月份年代际降水偏少(多)时期,前期中西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同期亚洲大陆南部及非洲大陆的海平面气压显著偏低(高),北太平洋海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我国华南上空存在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我国华南地区北边界存在显著的南(北)风异常,造成华南地区北边界异常水汽输出增强(减弱)。同时,我国大陆对流层中上层大气显著偏暖(冷),东亚高空急流显著偏北(南),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偏东(西),向华南地区输送的水汽减少(增加),从而在华南地区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辐合),最终导致华南地区4、5月份降水的减少(增加)。  相似文献   
252.
国内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亚洲热带季风爆发特征、爆发机制、季风指数设计、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活动以及东亚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问题,并讨论了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53.
1954-2005年长江以北地区初霜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长江以北地区65个测站1954-2005年秋冬季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计算分析长江以北地区初霜出现日期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初霜是由北向南逐渐出现的,初霜发生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部分地区初霜日期偏晚的年份逐渐增多。中国北方地区初霜发生日期的早晚与北极涛动的强弱密切相关: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北半球以纬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晚;反之,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北半球以经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早。  相似文献   
254.
Areasonable warmer winter index(IwwI)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hree equiprobability categories(i.e.warmer,normal and colder categories)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winter temperature data observed at 565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6-2005,where IwwI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station number of warmer category over the total number of station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end of IwwI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inter temperature on decadal time scale,and their rates of change were 10%/10 a and 0.4℃/10 a,respectively.It is found that only 13 warmer winter events in total were detected by IwwI over the past 50 years,and 85% of them occurred after 1986.  相似文献   
255.
 运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对欧亚地区1948-2007年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欧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变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当非线性主成分取不同的异常值时,对应的空间气压异常分布型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同时,第一非线性模态(NLPC1)年际振荡强度和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以后,年际振荡强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56.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主要有4个独立模态,其中EOF1呈全区一致型为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72%左右,其时间系数呈现多年代际尺度变化;其他3个模态仅分别占总方差贡献的10%、4%和3%,表现出受海洋、地形及纬度差异的影响,呈南北向、东西向和山脉与平原地区的反向异常分布型;突变和小波分析进一步揭示EOF1模态的多年代际尺度变化具有突变性质,2007~2010年受20 a左右周期影响,东北地区温度变化全区一致的模态时间系数处于负值为主的阶段,值得关注。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EOF1模态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对流层中上层纬向风场(西风急流)在30oN~40oN呈环球尺度带状显著正相关分布,在东北亚地区纬度较高,可达60oN附近,而且该区500 hPa高度场与东北夏季温度EOF1模态多年代际变化近于同步。EOF1模态与靠近亚洲大陆沿岸和西太平洋暖池(包括印度洋的中部和北部)、南太平洋环澳大利亚、靠近北美大陆及北大西洋北部的漂流区和北赤道漂流区的海表温度存在显著的同步正相关,而与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代际振荡模态亦有较显著的正相关;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EOF1模态与北半球海-气系统多年代际变化联系密切,同时也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7.
1. Introduction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 Beijing, and other largecities, such as Tianjin and Shijiazhuang are all locatedin North China (roughly the region 35?–40?N, 110?–125?E), a region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In the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rainfall decreased remarkablyin North China. Nevertheless, the amount of waterdemanded by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and the popu-lation at large has increased. These two trends havemade the de?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 Chinabeco…  相似文献   
258.
中国干旱发生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1年1月—2007年10月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12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ISP)。依据旱涝等级划分标准统计中国各年代干旱发生的频率,并用Mann-Kendall法分析干旱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干旱集中发生在新疆南部,60年代主要发生在新疆北端至黄河上游一带地区和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70年代发生在黑龙江、吉林一带以及长江中游地区,80年代发生在西南、华北的两条纬向分布带上,90年代发生在长江、黄河中游地区,21世纪初干旱主要集中在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和此前10a相比,趋向干旱的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以及长江下游至东南部地区,60—70年代主要位于东北地区,70—80年代主要位于山东、西南东部,80—90年代主要位于长江、黄河中游之间,90年代至今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东部地区。80年代前后中国干旱高发区的地理分布发生了一次年代际跃变。50—70年代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东北、江淮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地区,而80年代至今干旱高发区转移到以前的干旱低发区。50年代至今,吉林和黑龙江东部以及自河北至贵州的狭长干旱带的干旱化趋势增长迅速,而新疆、甘肃、青海一带的干旱化趋势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59.
冯涛  黄荣辉  陈光华  武亮  黄平  王磊 《大气科学》2013,37(2):364-382
本文主要综述和回顾了近年来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及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文中不仅回顾了最近关于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利于TCs生成的大尺度环流型及其与涡旋的正压能量交换、西北太平洋TCs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及季节内的变化特征、以及今后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TCs活动的变化趋势的气候学研究进展,而且综述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热带对流耦合波动对西北太平洋上TCs生成的动力作用的研究.此外,文中还指出今后有关西北太平洋TCs活动一些亟需进一步研究的气候学问题.  相似文献   
260.
East Asia has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climate shift since the late 1970s. This shift was accompanied by a decadal change of global SST.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decadal shift of global SST background status played a substantial role in such a climatic shift. However, the individual roles of different regional SSTs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se roles using ensemble experiments of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FDL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AM2. Two kinds of ensembles were performed. The first was a control ensemble in which the model was driven with the observed climatological SSTs. The second was an experimental ensemble in which the model was driven with the observed climatological SSTs plus interdecadal SST background shifts in separate ocean reg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ST shift in the tropics exerted more important influence than those in the extratropics, although the latter contribute to the shift modestly. The variations of summer monsoonal circulation systems, including the South Asian High,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lower-level air flow,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duced by extratropical SSTs, the shifts induced by tropical SSTs bear more similarity to the observations and to the simulations with global SSTs prescribed. In particular, the observed SST shif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rather than the Indian Ocea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shif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ince the 197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